皇后區的地區檢察官發言人稱,檢察官辦公室工作人員正調查該事故,考慮對責任人提起刑事訴訟。
引起各方關注
這起事故揭開了紐約華人非法建築市場黑幕的冰山一角,引起當局和媒體高度關注。
紐約時報指出,在這個尚不為人熟知的市場上,來自中國的建築工人們靠打個匿名電話、朋友介紹或者招聘廣告,就可獲得一份危險的工作。
紐約市華裔議員劉醇逸說,「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紐約有大量工人可以剝削,市政府應該更嚴密地監控建築工地。你現在看到一名勤勞的移民付出了代價,但這不是孤立的事故。」
他說,很多包工頭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法拉盛的一些角落找廉價勞動力。這很常見,因為那裡到處都是尋覓工作的亞裔工人。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大紐約地區其他西裔人聚集的地方。
華人建築工人來源
據一位建築商說,在紐約法拉盛的一個街口,很多工人平常在那裡等著找活干,慢慢的形成了一個招工市場。有的承包商竟標拿到一個工程後,隨時可以到這裡找到干散工的建築工人。
曾大量撰寫有關中國移民著述的紐約亨特學院教授關彼得(Peter Kwong)介紹說,很多華裔建築工人剛來美國不久,絕大多數是男性,主要來自福州、溫州、上海和廣東等地。他們大多和親戚、朋友住在中國城、法拉盛或日落公園擁擠的公寓裡。
他們的年齡通常比西裔工人大,很多30歲出頭、40歲好幾甚至過了50歲。一些人在中國時有相當的建築工程經驗,儘管中國的建築標準和材料同美國可能不同。很多人只要讀讀報紙,打個電話就能找到一份臨時工作。
「溫州修理公司」的黃振光(音)說,「他們年輕時便幹這種工作,有豐富的經驗,腦子很靈活。」該公司便在紐約華文報紙上做廣告,招聘員工。
但一名姓林的建築工人卻說,工友們的表現不是很好,「他們慢騰騰的,在國內,工人做得好多了。」
口頭協議替代正式合同
在這個自然而然形成的招工市場中,其中有一些根本沒有建築工作方面的經驗,按他們的行話來說,招上來也是干髒活累活的「小工」,其他還分「中工」和「大工」,分別是有一種特長和比較有建築經驗的工人。
來自上海的這位遇難小工,據說幹的就是挖壕溝等工作。據瞭解建築市場行情的人士透露,這些不需要技術、純粹出賣體力的工作平均每天只能拿到70美元左右,工作時間在9到11個小時左右。在法拉盛和曼哈頓的小工中,有不少都是非法滯留在美國而沒有身份的,這種工作基本也都是通過一些簡單而沒有保障的途徑拿到的,待遇不公、被剋扣的情況也屢有出現。
這位建築專業人士說,在新澤西,華裔工人的來源還相對好一些,基本也都會通過面試招來的,要看他們是否有工作經驗。這位先生的裝修公司比較有規模,其中多數都是一些有技術的長期工人,這些工人基本都與公司有了一定的合作時間和交往,彼此之間對他們能操作的水平也比較熟悉。
而紐約的一些小型建築公司,有一些只是一個懂點建築行業內容的「光桿司令」,能拿到裝修工程的話,再隨時去找人,這樣也造成當地的整個建築工人市場流動性非常強,有的可能僅僅是找個臨時幫忙的,幹完活幾天就走人,老闆等於是在給自己打工,相當於「包工頭」。
由於不需要任何合同,僅僅是一個口頭協議,不少人便通過他們的親戚朋友輾轉介紹而來,彼此並不瞭解,來源也五花八門,主要來自福州、溫州、上海和廣東等地。像上海的這位小工,在出事前的幾天打電話給當地的建築商,說想到他的建築工地來打工,就被雇佣了。
華裔建築工人生活
一些在上述提到的招工市場找工作的建築工人,基本上是在紐約比較便宜的地方與共有合租房子住,據介紹,有的只是租上一個「10美元的鋪位,可以睡覺就行。」
這些工人中小工到大工能掙到的工資是從七十元到一百五十元之間,有的根據干的活不同價格還有不同。他們這種散工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長期的工作保證,所以這些價格並不能說明他們將有的生活條件。
記者在新州另外一位華裔建築商工地上採訪到的業內人士提到,這些華裔的藍領階級平均收入在3到6萬左右,一些在紐約華裔新移民因為沒有身份,拿現金不交稅,所以還有一些能拿到的高一點,「不過話說回來,他們也沒有必要的保險和保障。」
他告訴記者,相比較而言,美國人能掙到4到15萬左右。
但是前面的資深業內人士提到,在新州他們的公司裡如果有大的工程,會為散工們提供三餐吃住全包的服務,長期工人則無需,因為有自己的家庭和住處條件相對比較好。不過據他的一些同行說,紐約的情況是:住,自己解決,吃,最多提供早餐和午餐。工作量上來比較,美國工人下了班就走人,華人的建築工人隨時能夠加班加點,一般在9到11個小時不等,最多在生病不舒服的時候才會休息。
儘管他提到以上的華裔工人現狀,但是也中肯的指出,建築行業是由於市場的供求關係和工人付出的勞力來決定勞動的價格,相對來說,還遠高於美國的最低工資,比餐館裡和其他工作來說薪水也都高,如果有一定技術的話,可以賺的更多。記者在新州的建築工地上,看到建築商和工人都在烈日炎炎中汗流浹背的工作,付出的辛苦彼此心中有數,所以不會虧待這些工人。
所以,這位資深人士認為,「紐約有大量的工人可以剝削」這樣的一個說法,他並不完全認同。在供需和勞力造就的價格市場上,不會因為華人的身份和其他的客觀原因價格被壓的非常低也不太可能,如果是這樣,建築工人應該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權益和其他僱主的工作。
竟相壓價市場被擾亂
據新澤西州的業內資深人士介紹,他從事建築工作近10年,感覺上華人建築行業整體的市場和質量在慢慢提高和變大,但是直到現在,他們最多合作的分包商和工人還都是美國人。華人的建築市場上沒有經驗和技術的和技術工人混在一處,良莠不齊,讓他們在選擇的時候也比較猶豫。
在他們新澤西的一個建築工地,記者看到一位在他們這裡工作,來自中國的專業電工,出國前他在清華同方做這方面的工作。他說,因為有這些方面的經驗,作起來算是得心應手。已經在這家華人的公司工作了兩年,他覺得能夠干自己熟悉而又有專長的工作很好,也積累了很多經驗,現在生活等各方面的條件都還可以。他和建築商相處的像朋友一樣。
他們說,這個行業雖然比較髒亂,但是裡面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儘管有些工作比較危險,但只要多用心,一切按著程序和規則來,並不會造成太危險的後果,所以他說華裔的建築商和包工隊一定要「釘是釘,卯是卯」的做事情,含糊不得。
建築商和這位資深業內人士相互熟識,他們都提到新州一位華人準備翻蓋一幢房子的二層樓時,估價為18到22萬,但最後一個從紐約來的包工隊用15.5萬的價格壓價拿了下來,結果不按操作規程做,被檢查官發現勒令停工,後來這戶房主找到這位新州的建築商,他們來接手時,發現其中很多地方做的都非常毛草,「連釘子都釘不對地方。」所以只好拆了重來。「這是給發現了的,沒被發現的會藏下多少隱患啊。」
現在華人建築業者中一些沒有註冊,沒有保險,甚至並非合法公司的情況出現,也造成了華人建築市場中的惡性循環,這些不良情況,會影響整個華人建築市場的口碑。
這位資深人士提到,正規的程序應該是檢查官在每一個步驟中都要進行檢查,而其中的安全條例,建築條例和防火和水電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另外還要通過州政府和當地的審批程序,公司的保險和簽合約的條件也有要求。很多華人公司並未達到這些繁複的程序和要求,一些華人因為語言和交流的不便,從實力和資金上都無法「達標」,導致了更多的問題。由於各種條件不成熟,建築公司只好竟相壓價,來爭取業務,從而擾亂了整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