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編年史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能從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而夏以前的「五帝時代」因無地下史料,所以只能憑藉傳說。在這些傳說中,尤以黃帝的傳說最為引人關注。
據史學家研究,在中國古史五帝傳說的記載中,五帝時代可分為兩大階段,五帝前期以黃帝為代表,其主要活動地域多在北方。黃帝時代是「龍戰於野」的時代,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省北部桑干河流域,黃帝族「遷徙往來無常處」,黃帝率兵與炎帝作戰的「熊、羆、貔、貅、(豸旁加區)、虎」,一般以為是黃帝部族內以野獸為圖騰的諸部落的名稱,故有黃帝「號曰有熊氏」、「黃帝為有熊」(《史記.五帝本紀》)等記載。這些記載,都頗具北方遊牧和狩獵民族色彩。
然而,這些傳說多年來一直缺乏考古實證。近年來,隨著遼河流域紅山文化考古的不斷深入,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20餘件形似熊龍的玉玦,這種玉琱熊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種類之一,也是紅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類型(即馬蹄形玉箍、勾雲形玉珮、方圓形玉璧及以玉琱龍為主的動物形玉)中最具形象的一種。
這類玉琱熊龍除在遼寧省牛河梁及附近建平縣出土較多以外,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和西拉木倫河以北的巴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圍場縣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蓋了紅山文化分布區的大部分。可見,玉琱熊龍在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地位非同尋常。
據考古專家研究,紅山文化及其所在的遼西地區,是中國東北文化區的一部分,又是東北文化區與中原文化區交匯的前沿地帶。東北文化區的經濟生活是以漁獵為主,熊崇拜本是漁獵民族所特有的習俗。紅山文化以熊為主要崇拜對象,正反映其東北漁獵文化的地域特性。而這種熊崇拜恰好與古史記載中「黃帝為有熊」的傳說相吻合。所以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提出:「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只有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與之相應。」
紅山文化玉琱熊龍的確認和以熊龍為動物神主神學說的提出,為古史中有關黃帝傳說的記載和考證提供了一個重要實證。神奇的玉琱熊龍,也許是解開長期以來撲朔迷離的黃帝乃至五帝傳說的一把鑰匙。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