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全國人大會議」,政治舞台上的焦點人物也是溫家寶。
去年這個時候,溫家寶剛剛出任國務院總理,他的前任是鋒芒畢露、個性鮮明、口才甚佳、敢作敢為的朱鎔基。所謂「珠玉在前」,溫家寶要怎樣表現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在他擔任幾年副總理期間,儘管一再傳言他在幾個副總理中擔負著最多最重的工作,但他一直十分低調,人們甚至在電視新聞的畫面中聽不到他的聲音。因此,溫家寶對中外輿論界而言可以說是一位神秘的人物。
去年記者會上「悲情」滿懷
那時,人們只能憑外表評判溫家寶,把他視為一個謹慎、低調、溫和、謙恭的人物。這樣的人適合當總理嗎?人們不無疑問。中共的問題如此嚴重複雜,強悍、機敏如朱鎔基都難以大有作為,溫家寶又能怎樣呢?
溫家寶似乎非常明白人們對他的「定格」印象和疑惑。因此,在去年的首次記者會上,溫家寶就試圖「打破」人們的印象,他表示自己是「有主見、有原則、敢負責」的人。他引述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話來展現自己甘當悲劇英雄的無畏情懷。一時間,大獲好評。
當然,對當時記者提出的趙紫陽的問題、六四事件問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溫家寶都採取了迴避的態度,或回答了中共官方一貫的標準答案,並不能做到「無私無畏,直言相告」。所謂「生死以」「趨避之」談何容易!
一年後的今天,溫家寶已獲得了「胡溫新政」的美譽,然而這只是在執政作風、經濟和民生領域的事情,在政治方面,溫家寶和胡錦濤一樣,依然守舊如故,無法突破。
今次人大會議期間,最為引人注目的「插曲」是蔣彥永軍醫致函中共最高層,要求為八九年六四事件「正名」、平反。蔣彥永醫生去年在抗「沙士」事件中第一個站出來揭露中共官方,特別是衛生部部長張文康的謊言,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和強烈反響,中共當局才不得不轉變做法,與國際衛生組織相配合,部分公開了疫情。蔣彥永醫生的勇敢揭露,贏得了世人對他的敬意和尊重,他成為當之無愧的人民英雄。
在蔣彥永的揭露面前,胡錦濤和溫家寶抓住時機,「從善如流」,以非常親民的姿態領導和投身到抗沙士風暴中,並罷了張文康的官,所謂「胡溫新政」也由此開啟。
在「人民英雄」面前失色
然而,今次胡、溫卻沒有對蔣彥永對六四問題的揭露真相、平反正名做出積極的正面的回應。溫家寶在今次記者會上回答美聯社記者提出的有關問題時,像去年一樣採取了閃爍其詞、顧左右而言他的迴避態度,既不敢肯定蔣彥永的上書行為,也不敢答應蔣彥永的正當要求,當然更談不上對八九年六四事件這場偉大的愛國民主運動作出正面的評價。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溫家寶把六四事件和一年後出現的「蘇聯解體、東歐巨變」混合在一起講,聲稱這是中共到了「最緊急的關頭」,是一場「嚴重的政治風波」,是「關乎黨和國家命運嚴峻的時候」……。溫家寶這樣混和來講,是在暗示中共當局血腥鎮壓八九民運有理!他要告訴人們,當年中共如果不動用軍隊、坦克鎮壓民運,中共政權就會出現「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的局面,也就是他所說的「黨和國家命運」恐怕會嗚呼哀哉。
這是什麼邏輯呢?這是集權暴政、殘民以逞的邏輯,這是中共和某些領導人把自己的天下江山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邏輯。在這樣的邏輯面前,沒有是非,沒有公義,沒有人民的權益,沒有起碼的道德天良。在這樣的邏輯面前,只要中共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就可以不惜一切手段摧毀一切,包括塗炭生靈,殺戮人民!
一九八九年那場偉大的愛國民主運動慘遭血腥鎮壓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對此,中共領導人包括鄧小平、江澤民和現在的胡、溫均無反省之意,對死去的受難者毫無歉悔之心,而是認為「成功地穩住了中國改革開放大局,捍衛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此,溫家寶說:如果再給我們二十年、五十年的穩定,中國一定會發展得更為強大,因此團結與穩定,確實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作為總理最關注的問題。
在面對六四事件的問題上,溫家寶這樣回答,意思很明白:二十年、五十年中共都不會為蔣彥永提出的八九愛國民主運動「平反」「正名」,因為這會影響中共的「團結與穩定」,也會影響中共政權「發展得更為強大」。
不敢正視政改的真相
對八九民運,中共堅持一貫立場,那麼對政治體制改革,胡、溫新班子當然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新思維。在今次記者會上,溫家寶「一如既往」地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侃侃而談,說得也非常動聽:「中國從一開始搞改革,就包含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全面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最終也不能成功」。
道理講得不錯,但事實並非如此。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剛剛推行經濟改革的時候,鑒於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鄧小平的確提出過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其出發點是為了防止毛澤東式「個人專斷」的悲劇再發生,防止中共的日益官僚化和權力過份集中,防止中共官僚架構日趨低效率、僵化和在幹部隊伍中「形成人身依附關係」,防止中共日益「脫離群眾」等等。
這些,其實並非政治體制的改革,而是共產黨的決策制度、幹部制度、生活制度的一種調整。因為真正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涉及改變一黨專政的政治局面,必須實現民主憲政、政黨政治、人民普選等等。這些,在中共幾代領導人那裡都是絕不允許的。君不見,就在鄧小平鼓吹他那套所謂政治體制改革的時候,他不是多次批判「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把這一制度的基本價值觀和規則罵得一文不值嗎?
因此,溫家寶說中國從一開始搞改革,就包含了政治體制的改革,並不正確,並不是事情的真相。那麼,這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有沒有一些「改革」和變化呢?有。但都是在原有政治體制不變的大框架中的一些行政改革和某些機構增減及運作方式的變化。這些才是中共領導人確認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因此,溫家寶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從上任的那一天起就確立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三個目標:第一是要建立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包括集體決策的制度、專家諮詢的制度、社會公示和公證的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第二是政府要依法行政、建設法制政府。第三要接受各方面的監督,包括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包括社會輿論和人民群眾的意見。
很明顯,所有這些都是政府如何運作、如何反饋社會的事情,與政治體制的改革毫不相干。任何一個集權制度的政府,只要它願意和認為有需要,都可以實施上述三項「改革」。
令人百感交集的胡溫新政
應當肯定,經過一年的「努力工作」,溫家寶的表現大致上得到國內外、黨內外輿論的好評,否則不會有「胡溫新政」之說。然而,對他的好評其實主要是在他的工作作風和待人接物方面,這和胡錦濤得到的某些好評具有同類性,所謂「胡溫新政」的神髓也僅僅如此。在政治方面,溫家寶和胡錦濤一樣,都要在鄧小平、江澤民的巢臼裡循規蹈矩,不能有半點出格。而多少年來,胡錦濤、溫家寶的政治表現、個人作風就是不出格!他們以「不出格」在中共政治鬥爭和風雲莫測的官場上如魚得水。
當然,比起胡錦濤,溫家寶的政治經歷富有傳奇性。胡錦濤是無驚無險當皇儲,上皇位,溫家寶則經歷過六四事件,經歷過他的前老闆──趙紫陽──垮臺後中共大搞政治清算的嚴峻考驗。可見,溫家寶經歷過黨內高層殘酷政治鬥爭的驚濤駭浪,他能屹立不倒,揚帆遠航,說明他在政治上的自保之術已臻上乘。
胡錦濤自中共十四大時被指定為「皇儲」,人們整整觀察了他十年有餘,而溫家寶,人們真正注意他、觀察他也就是他出任總理前後大約不到兩年的時間。他的政治底蘊到底如何,人們所知甚有限。
更何況,上任一年來,由於溫家寶只是國務院總理,本職集中在行政、經濟方面,對政治問題、思想理論、意識形態問題極少公開表態。他對「三個代表」談的不多,對胡錦濤的「三民主義」也談的不多,他的言論多在「務實」和具體工作的層面。
在人們早已徹底絕望的「江澤民執政十三年」之後,冒出了一個「胡溫新政」,而這一「新政」卻正在褪色,在在說明瞭中國的事情、中共的事情剪不斷、理還亂,積重難返。誰都知道,所有的問題幾乎禍源於制度,不是哪一位領導人可以一力回天。然而制度的改造和革新又必須出自人力,處於政權金字塔頂尖的人物對此有常人遠遠不及的權力,問題在於他肯不肯做。事情如此「二律背反」,人們對胡、溫及其「新政」也就不能不「百感交集」。
--轉自《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