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寫著「倫敦華埠」字樣,紐約唐人街還立起孔子的雕像。一進入唐人街,就好像回到了中國的南方城市一樣,許多專賣中國土特產品的商店、中文書店、中藥店,眾多的中餐館,所有店舖都有中文招牌,入夜燈火輝煌,均是中文的霓虹燈廣告。
唐人街追源溯始,是中國唐朝(公元618-907)即有大批中國人移居海外的證明,他們自稱「唐人」,相沿至今。
當然不是說,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中國人到上述芝加哥、倫敦、紐約等地建起唐人街。這些城市不過是根據世界各地的習慣,相沿下來,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都稱作唐人街罷了。
其實,中國人去海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1986年5月底,美國易經考古學會宣稱:數年前,美國亞利桑那州出土的一件印第安人彩缽上所列的7個表意符號,表現出中國易經的卦象,彩缽上的符號與中國仰韶文化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古物上的符號完全一致,由此推斷它是7000年前的中國古代易經。美國易經考古學會就此作了進一步的推斷:早在7000年前,中國半坡氏族的後人就已輾轉移民美洲。
有些學者認為,今天美洲各地的印第安人都是遠古時期從亞洲大陸跨越白令海峽(當時白令海峽沒有水,或水很淺)遷往美洲的亞洲人的後裔。
有的學者從中國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中研究驗明,其中最大的甲片,屬於馬來亞龜種,不少骨片屬東南亞多種獸類。奇怪的是,殷商在當今中國的河南省地界,與東南亞遠隔千山萬水,相去萬里,而上述龜和各種動物,歷史上又未曾分布於河南一帶,那麼這些龜甲和骨片又是怎樣成為殷商的文物呢?學者們進一步考證,從甲骨文中的「舟」、「車」二字得到啟發,認為早在商代,中國與東南亞已有頻繁往來,正是那些以善於貿易著稱的中國商朝人到海外去,用舟和車將珍禽異獸運回中國,因此才能有當時當地沒有的龜甲和各種獸骨。
孔子在《論語》中,就曾慨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其它古籍也有不少關於中國人出海的記載。看來,從商代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飄洋過海謀生已經不是很稀罕的事了。
最早記載中國人到海外定居不返的是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該書說到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藥,派遣方士徐福率領童男童女各1500人乘船出海求仙不返。五代後周時的《義楚六帖》說徐福等是去了日本。儘管徐福其人其事的真實性尚有爭論,但日本人卻都很認真,日本的和歌縣熊野山前至今還有徐福村,建有徐福祠堂及「徐福之墓」和徐福紀念碑。日本於公元815年編成的《姓氏錄》記載:仁德天皇時(約公元前1世紀)「秦氏流徙各處」,統計有18760人。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紛紛逃難,出現民族大遷移。從日本一部古老的家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記載中可以看出,當今日本姓「原田」的大家族,其祖先原來是中國漢朝王族,於漢朝末年率幾萬人遷往日本定居,當時日本應神天皇還特意派軍隊迎接他們。
中國的海岸線很長,東部和南部島嶼星羅棋布,北方的齊國(今山東省)、南方的吳越(今江蘇、浙江兩省)的人民都善於造船航海。三國時吳人已能航行到波斯灣各地。公元4世紀時,晉代和尚法顯陸路到印度取經,回國時走海路,經過今日東南亞地區的30多個國家,所著《佛國記》記錄他沿途看到了很多移居海外的中國人。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幾百年的戰亂,中國步入安定繁榮的時期,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來往十分頻繁,廣州、泉州、杭州都是著名的貿易港口。大量外國人,尤其是阿拉伯人到中國貿易、定居。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描述了中國公主與阿拉伯王子戛梅祿的戀愛故事,當是中國人到西亞定居的反映。唐末以後,中國又發生大規模的戰亂,又有大批老百姓逃往海外。阿拉伯人馬素提所著《黃金牧地》記載公元10世紀三佛齊國有許多中國人從事耕種,說這些中國人是在唐末黃巢起義後而遷徙蘇門答臘,定居該地的。唐人街一名,可能就是唐朝的人遷到海外聚居的地點,相沿下來,至今仍在許多地方使用。
宋、元期間,中國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宋時,羅盤已用於船上導航,在通商口岸設市舶司。從近年在福建泉州市後諸港出土的宋船遺骸,以及泰國從海底古沉船撈出來的大量優質貨物,可以想見當時中國口岸的鼎盛景象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宋、元期間,隨著絲綢、瓷器的貿易,華人足跡遍及沿航線各地。
明代初期實行海禁,但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為了尋找被他推翻的侄兒建文帝的下落,也為顯示中國與各國的友誼,派出三保太監鄭和指揮龐大的船隊7次出使西洋。第一次出航時,有船62艘,大船長44丈,寬18丈,有9桅、12帆,可容1000多人,是當時最大的船舶。船上有航海圖,用羅盤針導航,隨同的有官兵、翻譯、醫生、工匠等2700多人,還帶著大批金、銀、絲綢、鐵器等。船隊一般從今江蘇省劉家港出發,最南曾到過爪哇、麥加,西到木骨都束(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把中國的友誼和貨物先後運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從那裡採購土特產品回國,有些國家的國王或使臣隨船隊到中國訪問。
2002年3月,英國前海軍軍官加文.孟席斯經過研究,提出驚人的新說:鄭和是最先發現美洲的人,比哥倫布早,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鄭和以後,公元15世紀以後,許多華人出海留居海外,與當地人士結婚,這些華人的後裔,在馬來西亞被稱為「娘惹」,在印尼被稱為「僑生」。隨鄭和出洋的馬歡,在他所著的《瀛湮勝覽》一書中記載,說爪哇的「章姑」唐人,皆是廣東漳、泉等處人「竄居此地」,有些地方已成唐人村落,聚居者多達千家。
宋末及明末,漢人或避戰亂,或因不願接受元和清的異族統治而大批遷逃海外。明末將領在南圻(今越南南方)統治者的許可下,率部在湄公河三角洲墾荒,把大片荒原開闢成米糧川,就是一典型事例。
16世紀,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哥倫布的地理髮現,把西方殖民者引到美洲新大陸。不久以後,麥哲倫的地理髮現,則進一步把西方殖民者的手引到東方。殖民主義者用先進的大炮轟開經濟不發達國家的大門,實行野蠻殘酷的掠奪。中國也不能倖免。西方殖民者為了搜括資源,需要大批勞力開闢殖民地,從此出現了世界性的人口大遷移。他們用獵取野獸的野蠻方法,把捕獲的非洲黑人販運到美洲的黑奴市場出賣。在黑奴制度被廢止後,代替黑奴的就是中國的「豬仔」。
中國的「豬仔」有個文雅的名字叫「契約勞工」。名為「契約勞工」,實際上絕大部分是用拐騙或武力綁架等辦法擄掠去的中國沿海各省的男勞力。殖民者強迫他們簽約承認自己是自願應徵的「契約工人」。人販子把他們當作畜牲販運到殖民者急需勞力的地方,獲取厚利。
除去「豬仔」以外,也確有一些中國人因不堪忍受國內官僚、豪紳的剝削壓迫,藉助海外親友等關係,自願離鄉背井,飄洋過海謀生的。
18世紀美國獨立以後,原來的東部13州逐步擴展,建成一個面積龐大的國家,他們向西開拓,要修筑橫貫東西的中央太平洋大鐵路,勞力不足,就到中國招募,甚至拐騙勞工。一則因中國落後貧窮,一些人以為出洋可以發洋財,就大批大批地前往,他們吃苦耐勞,成為筑路的重要力量。當時筑路條件落後,生活極差,加以工程險峻,平均每筑一公里死一名華工,然而鋪軌卻以驚人的速度前進。1964年美國內華達州紀念建州一百週年,在弗吉尼亞州建立華工紀念碑,漢字碑文寫道:「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筑路,青史名著。」州長還宣布今後每年10月24日為「向華人先驅者致敬日」。
二戰以後,海外華僑、華人的智力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批批知識份子,學者、教授、科技人員、專業人員出國,以其聰明睿智在居住國各個領域嶄露頭角。據說美國有一次開物理學年會,會上90%的代表都是黑頭髮,其中90%都是華裔。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等都是華裔。許多華人學者以其精湛的學識與技術,成為居住國的智囊,贏得了榮譽,並為人類作出傑出的貢獻。
1986年7月3日在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100週年紀念活動的開幕式上,美國政府向12位傑出的美國公民頒發了自由獎章,其中就有王安、貝聿鉻兩位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