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3-11-06 21:02:00作者: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下面是關於小雁塔的兩則歷史典故。
雁塔晨鐘
西安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鐘,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又遊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中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世界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