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討論的議題是載人航天的必要性,而不是航天事業的必要性.載人航天不是航天事業的全部,最多它只是航天事業皇冠側面上的一顆珠子.筆者在中國的航空航天工業渡過了最寶貴的十年,我為所付出的努力而自豪.我相信這十年也使我有資格談一談我的一些看法.人類一定要走向太空,但這與將人類送入太空軌道不是一碼事.不夢想載人航天就不配北航的文憑?你不如說沒做過人肉包子就對不起你的大廚證書.
談到載人航天技術,我們不能截斷歷史來看.實際上,載人航天是美蘇軍備競賽的產物.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不能說美蘇五十年前提出的載人航天理念是愚蠢的.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的確有太多的太空任務離開將人送入太空軌道是不可能完成的.更重要是當時的東西方陣營激烈的對抗,戰爭一觸即發.而當時絕大多數人和國家將太空技術視為科學技術的標尺,誰走在了前列,誰就有可能主導世界.在這種意義下,載人航天並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而是不得不為之的事情.
對載人航天理念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被愛國狂熱和利益集團的宣傳淹沒了.但是,那些不願置身與那場競爭的國家一直採取消極的態度.歐洲航空航天局似乎從來沒有將載人宇航真正列入議事日程,其中包括與美蘇都不近乎的法國.如果認為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已將歐洲拋在了後面,我個人覺得這個結論還為事過早.
人類已經歷的載人航天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將人送入環地球軌道,登月,以及太空站計畫.
第一階段,美蘇雙方均不計代價,時間第一,最終以蘇聯獲勝告終.除了政治和心理上的勝利之外,這場競爭在科學技術上的意義不如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意義深遠.從軍事,經濟和技術的角度上講,劃時代的成就應當是第一顆人造衛星和第一顆可回收人造衛星,它們標誌了彈道導彈技術的成熟.這些技術中國在七十年代就已完成,中國僅落後了不到二十年.
第二階段,登月.美國竭盡全力打贏了這一仗.許多人不曾瞭解的是蘇聯當時只差一步.在美國登月成功之時,蘇聯已完成了環月航行.只是由於一場意想不到的事故而落在了後面.令人深思的是在美國成功登月之後,蘇聯人沒有去步美國人的後塵,當機立斷地放棄了登月計畫,而將注意力轉向太空站技術.從能力上講,蘇聯完全可以在美國登月半年內完成登月使命,但他們至今都沒有這樣做.有網民講當時美國有人要宣布月球為美國領土,實際上那也是不計後果的狂熱.如果美國人這樣做了,蘇聯人也許會堅持登月.當美國領土被侵犯而美國又無能力制止時,要不然就是戰爭,要不然就是自取其辱.美國先後進行了三四次登月,從公開的資料上看,所有成果也比不上人類登月本身.最後計畫中的幾次登月被虎頭蛇尾地取消了.然而,在美國人還沒有從登月的狂熱中清醒過來時,蘇聯的太空站計畫取得了長足進展.登月計畫後,美國有多年沒有再走到前列,一直到後來的飛船對接和太空梭.
第三階段,太空站計畫.蘇聯無可非議地走在了前面,但也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本國經濟的滑坡與國際競爭的緩和使它無法再獨立支撐航天的花銷.美國的情況也不樂觀,兩個超級大國已是精疲力竭.這樣,才出現了所謂合作的國際空間站.敵對雙方擠在幾個立方米的空間中,你還認為空間站能有什麼軍事價值嗎?既然是國際空間站,其它不具備航天能力的國家也有可能參與.如果誰要分這杯羹,首先要分攤花費來維持這個計畫.這與美國打伊拉克,各國分帳單還要服從美國領導沒太多區別.
事實上,載人宇航就如同一塊雞骨頭,嚼之無味,棄之可惜.充其量這是一場高檔魔術表演,大家花錢買個熱鬧.你別去追究它的細節,保持個新鮮勁兒;如果你要是追根究底的人,等你搞清了魔術師的秘密,你不會再花錢去被別人蒙,可你也失去了一大享受.
到了今天,大多數當年只有依靠人來完成的任務均可以由各類設備來完成,而無人飛船所能到達的境界是載人飛船所無法比擬的.無人航天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進入了太陽系外層宇宙空間;而載人飛船征服火星還是科學幻想.當然,科學幻想是有科學依據的,也就是說根據現有科學水平,這個幻想在將來是有可能成為現實的.在這個世紀,人類登上火星是有可能的,可也許在這個可能變為現實之前人們會喪失興趣.載人宇航從地球到火星單程要九個月時間,途中不可能有任何補給.維持宇航員生命保障就需要巨大的載荷,赴火星的航天器重量至少要在幾百噸以上.這需要多次發射,將組件在太空對接,然後再離開環地球軌道.在人類可以想像的空間內,火星也許是人能夠而且有興趣達到的最遠境界了.如果人想到太陽系的邊緣去進行一次旅遊,即便能活下來,兒時出發,回來時已是老叟了.至於說能否在將來建造更高速的飛船,人體與機械結構所能承受的極限放下不說,學過普通物理的人都知道,能量的需求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要飛到其它星系,距離是以光年計的,與飛出太陽系不在一個數量級.太陽到地球的距離以光年計數是八分鐘.這些話有些偏題了.
由此可見,載人宇航將人送入太陽系以外的深層太空是不可能的.而我們的話題就回到了在太陽系內載人宇航是否有必要.實際上,我們大家都清楚,宇航員是高層次的操作員,他們能夠進行的主觀能動發揮是極為有限的.而無須主觀能動發揮的操作都是可以被設備所取代的.將人送入太空總體上說是一種極大浪費.人體重量,生命保障系統的重量,人體活動的空間都是無人飛船所不需要的,人所必須的休息時間尚且未計.從汽車生產線上機器人取代人工,加上如今的計算機人工智慧,我們也應當想到將來的宇航是個什麼樣的前景.重要的一點,無須載人宇航並不是說不需要人,只是無須將那個五尺軀體崩到九宵雲外而已.
至於說人能否適應在太空生活的環境,答案是否定的.蘇聯宇航員創造了在太空生活五百天的記錄,但失重和輻射對其健康的影響還不是公開的秘密.同時,載人宇航的安全性係數仍然不能令人滿意.更糟的是一旦出現萬一,援救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所經歷的宇航事故迄今都還是直接的生死.阿波羅13號的宇航員是倖存者,挑戰者號上的宇航員雖然不幸,從事故發生到他們失去知覺不會超過幾分鐘.最糟的宇航事故迄今也許尚未發生,但也許已發生過,那就是生也生不成,死也死不快.如果阿波羅13號在沒有足夠能量控制重返大氣層而攻角過小的話,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飛船被大氣層反彈回空間,宇航員就只能等死,而且是慢慢地耗盡.事實上,這很有可能正是哥倫比亞號上的宇航員所遇到的. 哥倫比亞號機翼受損,它本身沒有修復的能力.根據飛行計畫,它沒有與空間站對接的能力,宇航員就不可能轉移到空間站.送另一架太空梭去修復在技術角度上講是不可能的.因此,冒險重返大氣層是唯一選擇.更確切地說,那不是冒險,也許地面已經有人知道注定要發生的事.如果不這樣做,依靠哥倫比亞號自身的能量提高軌道,它可能會在環地球軌道上轉上一年.然而,宇航員會慢慢耗盡生存必需品而離開人間.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客觀上民意將會判載人航天死刑.
許多人說得不錯,航天事業可以帶動許多其他工業.如果沒有美國的登月計畫,計算機進入家庭至少要晚上二十年.但是,航天事業能否帶動其它工業很大程度上依賴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這種帶動不是人們可以坐想其成的.前蘇聯的航天工業就沒有能激發太多的經濟發展,反而成為了全民的一個巨大的負擔.中國的航天產業與前蘇聯的情況很相似,他的成果要轉化成民間的生產力需要很大努力.中國的航天工業完全是在國有體制下操作的,而不是像美國大量地承包給私人公司.缺少了民營和私營企業的介入,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要變為新興產業生產力是很不容易的.
有網民稱中國的載人航天計畫可以阻止台獨,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正如前面所說的,衛星的發射與回收就顯示了洲際導彈技術的成熟,這與是否載人無關.況且,即便臺灣海峽發生軍事衝突,你會想像中國會使用攜帶核武器的洲際導彈嗎?
我們應當對當今國人愛國狂熱擔心.如同別文所說,義和團刀槍不入的激情在中國出現是有它的社會基礎的.這個基礎不是文盲的愚昧,而是小知識份子的狂熱和盲從.誠然,二十億元的投資對與九萬億的國民生產總值是九牛一毛,但要知道,這筆開銷是從國家稅收中出的,國家稅收可不在九萬億那個水準.不過,想到國人饕餮消耗的財富,還不如將那些錢把江主席也送上天.
我們的國家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一個經濟不領先的國家是無法在世界上執掌牛耳的.過去幾年我們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一次又一次的棄權票,我國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態度,西方國家時不時拿臺灣來作為要挾,所有這些是不可能通過載人宇航提高地位來解決的.當中國成為第三個具有載人宇航能力的宇航大國時,中國卻沒有一架國產的噴氣式客機飛行在哪怕是國內航線上.當中國已經可以精確計算宇航軌跡時,中南海還在擔心使用別人的操作系統和WEB流覽器的聯網計算機是否會泄密.我們是否能更有意義地使用我們有限的資源呢?正如我在前貼裡所說的,先進的技術並不一定代表先進的理念,也不一定具有生命力.現成的例子就是歐洲的協和式超音速客機.令人深思的是,中國的宇航員升空恰好與協和飛機退役在時間上如此接近.如果說反對載人宇航就是賣國,就是嫉妒,我們也就無法在一個層次對話了.
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用中文寫下的話.如果諸位認為美蘇不是傻瓜的話,建議你讀一篇登在MIT發行的TECHNOLOGY REVIEW最新一器上的文章.在使大將淘汰的技術中,載人宇航名列第五.名列第一的是燃煤,名列最後的是DVD.
最後,致力於中國航空航天工業多年,我衷心希望中國的載人宇航成功.
(老混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