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題為「對發展中國家的常規武器買賣,1995-2002年」(Conventional Arms Transfers to Developing Nations, 1995-2002)的研究報告認為這三年來發展中國家的武器進口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中東取代亞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的頭號武器購買地區。從1999年到2002年,中東地區在發展中國家的武器進口市場中所佔份額增長到42.2%,共計359億美元。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武器進口市場中進口份額佔41.5%。
中國購買軍火名列第一「不足為奇」
「中國和印度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有著最強大的經濟實力。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中國和印度有著相當發達的經濟。這兩個國家的軍隊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規模也是最大之一的。」美國重要「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羅麗娜博士(Dr. Rollie Lal)說。「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和印度在武器進口方面分別名列第一和第三就不足為奇了。」
羅麗娜博士說看一個國家武器購買是否危險,不應該只看武器購買所用資金的絕對數字,而是其在這一國家的整個財政預算的比率。「中國是武器第一購買國當然值得其他國家注意,但是外界更應該注意的是這一筆資金在中國整個的政府開支中所佔比例。如果所佔比例很高,或者比例同以往比高很多,那就非常值得注意,因為這說明軍事事務在中國議事日程上極高,或者高於以往。」羅麗娜博士在對《華盛頓觀察》週刊的專訪中說到。
中國和印度軍隊有不少舊的軍事設備和武器系統需要更新換代,這佔用了這兩個國家武器進口的很大部分。但是軍事現代化的考慮也是中印兩國推進軍事購買的一大主要動力。
「龍」和「熊」的握手
雖然中國同俄國人歷史上有限的接觸大多不甚愉快,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俄羅斯已經成為中國近年來最大的軍火供應商。到底進口俄制武器對中國軍事現代化有多大用?《華盛頓觀察》週刊專訪了蘭德公司中國安全問題專家柯瑞傑(Roger Cliff)。
「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俄羅斯所購買的武器系統雖然不是世界頂尖武器系統,甚至同俄羅斯自己使用的武器比已是過時產品,但還是具有相當的殺傷力,性能不可小覷。」柯瑞傑說。目前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戰鬥機、潛水艇等武器系統基本上是俄羅斯在80年代研製發展出來的,其中也有一小部分雖然還是80年代的技術,但是經過改良,增加了電子功能。
「中國近幾年強勁的武器購買能力對美國是一樁重要的大事,沒人對此一笑了之。當然中國的軍力,加上這些外國武器系統,還是無法和美軍相比。中國除了沒有同美國匹敵的『硬體』之外,沒有美國的飛行員和水手。」柯瑞傑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美國重視中國軍火購買的原因不是擔心同中國在一場可能的軍事衝突中失敗,而是在這樣一場衝突中要付出的代價因為這些軍火購買而增高。」
美國還擔心的一點是大陸和臺灣軍力對比失衡,柯瑞傑說,「雖然從長遠來講,大陸以其經濟規模,在軍事購買方面一定會超過臺灣。」
柯瑞傑認為中國增加從國外購買更先進的武器系統第一目的並非是為了吸取消化這些武器系統所有的「技術含金量」,而是為了在短時間內擁有中國自己的國防工業造不出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要現代化又必需的先進武器系統。
「通過購買外國武器而學到這些武器中的技術,這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外國軍事高科技、提高中國自己軍事技術水平的好方法,因為消化植入設備之中的技術經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等消化完畢,這些技術經常早就過了時。」柯瑞傑說。「打一個比方,就像你買一台電腦回家,拆開來研究怎麼造電腦一樣。這麼學很慢,不如你找一個人教你、訓練你怎麼做電腦。」
他說據他瞭解,在軍火採購上一擲千金的中國正在學習「金手指」-點石為金-的技術。比如中國瀋陽航空製造公司就在同俄羅斯合作共同生產Su-27戰鬥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得到了俄羅斯的技術幫助,目標是生產Su-27戰鬥機70%的部分。
中國也在和以色列合作,學習更先進導彈的生產技術,並向以色列學習以求通過本土能力生產戰鬥機。柯瑞傑說成都的一家飛機製造公司正在研製中國本土生產的號稱為「J-10」的輕型戰鬥機,其功能同美國F-16戰鬥機相彷。
商業利益能否拉動美國撤銷對華武器出口禁令?
中國最近同歐盟達成了一項歷史性協議,許諾對歐洲的伽利略項目投資2億3千萬歐元(合2億6千3百萬美元)來改進其通訊系統,這一舉動不乏深刻的軍事含義,即中國為了突破西方國家的武器和技術「圍城」所進行的「長征」可能目的地不是華盛頓,而是布魯塞爾。至少在防務事務方面,中國將更向歐洲靠攏。
伽利略項目所有的技術可能既可以幫助參與國家尋找稀缺的水資源,作地理畫圖,也可以為導彈提供更精確的制導技術。
歐盟對中國理論上和實踐方面目前都還保持著1989年以來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和歐盟,對中國所實行的武器禁運,但是同美國不同的是,歐洲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只包括致命武器的禁運,對於軍民兩用的敏感材料和技術對華出口方面,歐洲國家比美國要鬆動得多。中國的道路正在被另一個重要的武器採購國-印度-所效仿,因為同歐洲的伽利略項目相平行的美國五角大樓的GPS(全球定位系統)研究對外國不開放。價值32億歐元的伽利略項目將建造的導航系統預計會和五角大樓的全球定位系統一樣或是更加精確。
雖然西方各個軍火商對向中國出售武器很感興趣,華盛頓的分析家不約而同地斷言說美國在近期內不會解除對中國武器出口的禁令,而美國的大軍火商也不會因為中國市場遊說美國政府,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中國36億美元的軍火購買力雖然在發展中國家中算是最高,但是相對於美國75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比還是小菜一碟。美國的軍火商眼睛是向內看,得罪不起自己的政府。」柯瑞傑說。「像洛克希德-馬丁這樣的大公司在這些問題上非常小心,因為他們主要靠美國國防部的合同過活。」
「沒有聽說哪個美國(軍火)公司在遊說政府改變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政策,」柯瑞傑說,「因為中國強大的購買力,美國最有可能鬆動的一塊是軍民兩用的敏感技術對華出口領域。」
美國的航空航天公司不斷抱怨政府針對中國高技術出口管制政策(Export Control)過於嚴格,將自己同歐洲同行比置於劣勢地位。
「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在購買先進軍事技術方面還是得依靠俄羅斯和以色列。歐洲也許是下一個鬆動對華武器禁運的突破口,但是我不知道會有多快。美國在對華銷售武器方面暫時還看不到希望。」 柯瑞傑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
柯瑞傑個人和同人合著的書包括《中國的軍火銷售:動機和意義》(China's Arms Sales: Motivations and Implications),《中國商業技術的軍事潛力(Military Potential of China』s Commercial Technologies)及《美國和崛起的中國》(US and the Rising China)。
(原載《華盛頓觀察》週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卅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