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都」具有王者之氣
據貴州都市報報導,「皇都」城建在山上,山腳至山頂約100多米高,在半山腰處還存有一個石砌的門洞,現存殘牆高約3米。登上「皇都」城,極目遠眺,視野倏然開闊。在「皇都」城的東面,一條清澈寬闊的大河呈S型向南流去,河岸是一馬平川的千畝良田,金色的稻穗在陽光的照映下,顯得豐美而壯觀。整個地理環境給人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使整座「皇都」城顯現出一種王者之氣。
由於歷經數百年風雨,「皇都」城年久坍塌殘缺,城牆內四周依稀可見滿山的城牆斷垣。西邊的城牆牆基現保存的還較為完好,均是取用當地山上的山石砌成,牆體90公分寬,異常堅固。在「皇都」城的旁邊有一座比「皇都」城稍矮的鄰山,叫「營盤」,據介紹這是駐軍保護皇都的軍寨。「營盤」山另一側的山下有一個村莊叫做「皇都堡」被認為是專為「皇都」城設置的「接待站」,同也兼軍事驛站。當時「皇都」城一帶沒有百姓,是一個軍事重地,非軍事人員是吳三桂及高級軍官的家眷及隨從人員,吳三桂帶著軍隊走了以後,留下老弱病殘軍人,他們與搬來這裡的當地人就成了這裡的第一批百姓。
* 「皇都」為何在此選址
報導說,貴定縣原文化局長彭蔭蓀,縣文物歷史研究專家、貴定縣總工會退休幹部季德新根據自己多年對「皇都」的研究,向記者分析了吳三桂為何選擇這裡建立「皇都」。
據《明實錄神宗萬曆實錄》中記載:「黔省遠在天末」而又極為貧困,職官無能為力,多數挂印棄職逃去……萬一有像戰國時在雲南自立為滇王的莊足喬、秦朝滅亡時自尊為南越武帝的趙佗等這樣的人物暗藏在哪裡搞獨立,就沒有大明朝的全國大一統可言了。這些見解對於明朝皇帝可能是一般形式的奏議而已,但對於「有異心」的吳三桂來說,不能不是一大可取之策。因為歷代最高統治者所擔心的,正是不甘久居人下者所「關心」的。這從吳三桂統率雲貴各路人馬三十餘年的「行動」中可窺一斑。
此外,沿山鎮是古驛道必經之地,西距省城貴陽僅80公里,其間10公里至23公里外有沿山堡、皂角關兩處險要關隘;南有得封關可守,東有海拔1369米的回子洞大山為屏障且有馬壩河隔其間;北有竹林堡及海拔1394米的雞冠坡拱衛而瓮城河(今名盤江)居其前。「皇都」城距北面貴定縣城34公里,南距貴定舊治古城13公里,故此已得「地利」。加上「山高皇帝遠」,而明清兩朝廷纍纍派兵鎮壓苗仲(仲即今布依族)人民,因而使吳三桂可「作謙恭,陰結天下士」,以收買民心而得「人和」。所以,吳三桂在此建「皇都」城,既得「地利」又得「人和」,調養生息只待「天時」來臨便舉旗反清。
從此處的地形風水來看,東西兩面是山地,南北兩面是長川,中間是近千畝的平地(現在是稻田)。平地上有河流彎延呈「S」型,由東西兩面的山地合圍而形成一個太極圖形,「皇都」城正處在西面山上,也就是處在這個太極圖形的邊沿上。太極有元始初創之義,吳三桂將「皇都」建在此太極圖上,意在蓄納太極初創天地之運行能量,以此象徵他重新「開創天下」的帝王大業。當地有民間山歌道出了吳三桂修建「皇都」城的史實:
大田大壩穀子黃,我鄉來了平西王;
修起皇都城一座,指揮兵馬練刀槍。
* 陳圓圓終老「皇都」?
陳圓圓歸葬何處一直是個謎。有說陳圓圓葬於蘇州、上海的,也有說她葬於陝西、四川的,但均缺乏可靠的史料。
對於陳圓圓終老「皇都」的說法,報導解釋說《貴定縣誌稿》據《康熙通志•;寺觀》抄錄,有一首詩題為《題北門外興福寺》,署名陳宮人。署名下有註:「吳三桂駐衡州,留桃花陳夫人寓寺內。」其詩云:「靜對秋燈一點紅,夢魂猶自繞離宮。推窗試向嫦娥問,爾我如何薄命同」作這首詩的時間待考。季德新介紹說,從若干史料看,在吳三桂的妻妾中,除圓圓姓陳而外,未見另有姓陳者,在貴定,經幾輩人傳說至今天,許多人都說桃花陳夫人就是陳圓圓。
吳三桂反清離開雲貴後,在衡州稱帝建立「大周」國期間,因軍政繁忙,未能將留寓在貴定城內興福寺的愛妾陳圓圓接去。再加上陳圓圓意欲出家,在興福寺帶髮修行。最後於1695年72歲時死在興福寺。也就是說,在吳三桂死後又過了17年她才離開人世。陳圓圓死在貴定興福寺,那麼她的遺體埋葬在何處呢傳說是被護衛們作臨時墓穴安葬在興福寺之東(即今貴定一中東面靠磚瓦廠方向的小山上)的大樹下。後來,吳三桂部下的勢力殆盡,此臨時墓就永遠安在貴定了。曾見到過此墓而今仍健在的老人不少。據稱,該墳墓為石砌,有一豎立的」望山碑」,高約1.2米,寬約0.6米。此後墳石逐漸被人搬走,只剩土丘墳。1952年,貴定一中擴建操場,將小山包剷平,殘碑不知去向。而對於墓碑鐫字內容,今健在的老人們都說是」娘娘墳」。1979年,貴定一中擴建宿舍,再次挖見墓穴。
關於「皇都」城的發現還有待於有關專家和學者前來實地研究考證。據報導,針對「皇都」城的發現,貴定縣委、縣政府目前已經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考察並在當地徵集相關實物,收集有關傳說並將組織有關人員對「皇都」城遺址進行重點保護,不讓它再繼續損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