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8日韓戰爆發第三天,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向全世界發表了一個中國政府的聲明說:「美國總統杜魯門指使南朝鮮李承晚傀儡政府挑起朝鮮戰爭之後,於6月27日發表聲明,宣布美國政府決定以武力阻止我臺灣的解放。美國第七艦隊並已奉杜魯門之命向臺灣沿海出動……」周恩來還在聲明中號召「全世界愛好和平和自由的人類」,「一致奮起,制止美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次日,官方《人民日報》全文刊登這一聲明。不久中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美運動。
7月23日,北京各界婦女八千餘人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反美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大會。大會在一片慷慨陳詞振臂呼聲中,通過了「向毛澤東主席和金日成將軍致敬電」。那時,金日成的北韓軍隊早已攻克南朝鮮首府漢城,全速向南韓腹地推進,而美國第七艦隊停駐在臺灣海峽,密切關注著海峽兩岸的軍事動態,悄然無聲。
這個對外的反美運動,和同時進行的對內的鎮壓反革命運動,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建政伊始的兩大政治運動,從此將中國趕上一條排斥西方、「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建設社會主義」的慘烈道路。
五十年後,歷史已經出示確鑿資料證明:韓戰是金日成在斯大林一手指導下密謀策劃的;也有更多的史料顯示,中國介入韓戰、「抗美援朝」,乃是毛澤東奪取政權後立即採取「向蘇聯一邊倒」路線的邏輯後果,從而也導致了中國近三十年的閉關鎖國,這段歷史自然要由中國人自己去總結,但是美國第七艦隊自韓戰爆發第二天進駐臺灣海峽之後,至今依然不斷在那裡出沒,則是一個早已越出韓戰範疇的問題了。
冷戰:勢力範圍的爭奪
美國在韓戰爆發的第二天就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這種快速反應,今天被認為也是一種過度反應。
這自然取決於美國對突發之韓戰所作的形勢估計。當初消息傳來,美國軍界、外交界、新聞界一片震驚。美國軍界乃至政府估計是:朝鮮戰爭的直接目標是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日本,而共產主義佔領日本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
各類資料顯示,在最初尚未得到任何情報資料的情況之下,美國就十分明確地認定,韓戰是蘇聯為實行擴張而指使、策劃的,雖然後來的事實證明,韓戰最初只是金日成向斯大林提出的計畫,當時也並非直接針對日本,但是美國的這種估計,也是剛剛熄火不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遺留下來的直接影響,其中關於日本的爭奪,正是二戰末期西方與蘇聯爭奪東方勢力範圍的焦點。
這個問題始於雅爾塔三巨頭會晤--早在二戰結束前,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已經商定了戰後的勢力範圍,日本被劃在美國控制之下。但是,二戰後期的太平洋戰爭,美國遭遇了日本的焦土抵抗,美軍對日軍的越島作戰傷亡慘重,於是羅斯福放手讓斯大林的機械化部隊橫越大興安嶺掃蕩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斯大林迅速拿下滿洲里之後,便覬覦日本,準備越海攻佔這個島國,將其納入共產主義陣營,當時,除非日本投降,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的可能阻止蘇軍佔領日本,有些史家認為,這也是促使羅斯福的繼任者杜魯門決策向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的一個重要因素。斯大林東進的步伐被日本天皇的投降聲明所中止,他自然是不甘心的,於是幾年後金日成入侵南韓的企圖立刻獲得他的首肯,因此在美國看來,韓戰的目標自然是日本。
海峽:冷戰的疆界
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還在於中國已經分裂成兩個政權,而國共內戰的楚河漢界也逐漸由長江移向臺灣海峽,並最終成為一條冷戰的疆界。
二戰期間,美國作為中國的盟國、盟友,曾經給與大量的援助,著名的「駝峰空運」,是美國為支援中國所創造的第一次人類空運壯舉;美國軍人和中國軍人曾經在中國邊境併肩作戰,抗擊日本侵略軍。抗戰八年,國民黨官兵浴血奮戰抗擊日寇,於盟軍在二戰其它戰場上節節失利的情況下,在中國戰場拖住了一百多萬日軍,中國人由此贏得了各盟國的極大敬佩。以此為前提,在蔣介石政府積極運作下,美國為首的三個盟國,美、英、荷於1942年主動呼籲:廢除壓在中國頭上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同年,美國總統羅斯福邀請南京政府蔣介石代表中國赴開羅,在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的文件上正式簽字,文件內容包括收回香港、澳門的條約。因此,中華民族從百年屈辱中恢復民族尊嚴,應當是在1942年蔣介石代表中國人簽字的那一時刻,而不是1949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振臂一呼「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那一刻。
事實上,1945年開始爆發的國共內戰,也可以視為二戰結束後西方與蘇聯在中國爭奪勢力範圍的一場戰爭,比較有趣的是,美國始終因為蔣介石政權的腐敗無能而對它沒有信心,並一再逼迫國民黨跟毛澤東「和談」;而斯大林起初也對中共奪取全國政權沒有信心,甚至不准解放軍打過長江去,要求毛澤東跟蔣介石劃江而治(毛的詩詞「宜將剩勇追窮寇」是說給斯大林聽的)。
因此,在中共攻佔南京之後,華盛頓命令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不要匆忙離去,而美國國會也展開過關於「誰丟失了中國」的辯論,這個中美關係史上著名的辯論,是美國調整自己對華外交政策的起點。但是,美國沒有料到,毛澤東發表《別了,司徒雷登》於前,決策「向蘇聯一邊倒」於後,美國跟這個新生政權的關係便再也無法挽救了。韓戰正是在這個時候爆發的。
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瓦爾多.海因裡希斯在他的題為《武力的作用與威脅》一文中指出:北朝鮮進攻南韓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快速將第七艦隊送往臺灣海峽,也是為了避免因永久失去臺灣而可能導致在國內政治上的困窘。
防止國民黨進攻大陸
1953年的第一個季度,由中國正規軍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作戰總人數已近百萬,中國本土國防力量相對減弱。假若美國有侵略中國的意圖,此時正可利用蔣介石從東南方向對大陸「反攻倒算」,與東北方向朝鮮境內的八十多萬多聯合國軍一起,
對中國形成兩面夾擊的攻勢。
然而,正在這個時候,美國第七艦隊的司令公開向全世界宣布:如果臺灣的國民黨軍隊趁韓戰之機向大陸發動進攻,美國第七艦隊將立即採取軍事行動,對國民黨軍隊進行阻止。當然,這同樣是為了保證戰爭不在亞洲地區進一步擴大化。
此外,旅居美國的中國軍事史學家史東先生指出,為了限制戰爭的擴大,美國政府在韓戰期間,也曾拒絕蔣介石出兵朝鮮的提議,先後拒絕了五次,雖然五次都是國民黨政府應麥克阿瑟將軍之請做出的。作為朝鮮戰場上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考慮,只是出於對戰局和兵力的需求,不是從美國的區域安全政策出發的,也不能代表美國政府一貫的對華立場。值得注意的是,正由於他在韓戰中的種種失當行為,美國總統杜魯門最終決定臨陣換將,把他從戰場上撤了下來。撤銷麥克阿瑟的主要原因,還在於他下令空軍轟炸鴨綠江大橋以切斷中共對金日成的軍需供給,被杜魯門認為是給了中共介入韓戰的藉口,可見當時美國政府不願招惹毛澤東新政權的謹慎心態。
維持區域和平
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阿瑟.沃爾德倫就韓戰前美國的對華政策問題接受我採訪時說:「北韓打南韓的時候,我們派第七軍艦隊到臺灣海峽,意思是說,我們擔心,如果這是一種有計畫的行動,要在韓國打,也想在臺灣打,我們就要(在這一地區)維持和平。」
自從共產黨建政之後,美國海軍艦隊不只一次進駐臺灣海峽,每次都是起因於台海危機:
1950年,韓戰爆發之際;
1955年,第一次金門、馬祖發生危機;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次炮轟金門、馬祖,這次炮轟是中共要挑戰蘇聯的「修正主義」,顯示反對「美帝國主義」的決心;
1996年,中共試射導彈,進行演習,恐嚇臺灣民主選舉。
上個世紀最後一次台海危機,由臺灣前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引發,美國沒有採取歷史上一貫的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的行動,因為美國決策界認為並不存在迫在眉睫的軍事衝突的前景。為瞭解決這次的危機,美國採取的是安撫中共、壓制臺灣的外交方式。
歷史已經過去了五十年。縱覽這五十年冷戰風雲的來龍去脈,可以發現,儘管兩種意識形態衝突激烈,但是某些軍事衝突最初的起源,仍是相互圍堵,缺乏溝通,或者拒絕對話而導致的敵意和誤解。迄今為止,美軍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的使命,從利益原則來說,是維護美國在東亞的勢力範圍,並防止中國共產主義「解放臺灣」;從國際政治的道義原則來說,是維護區域和平現狀,防止緊張局勢下爆發戰爭。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歷史使命幾十年來一貫如此,沒有稍微改變。
(浴火鳳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