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總局最新規定,從9月1日起,所有進出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撟與浦東機場、廣州白雲機場的航班,要一改過去空管人員與飛行員通話時講中文,與外國飛行員通話才說英文的"老規矩";今後實施無論國際與地區航班,國內航班與否,一律英文"空地對話"的"新政"。該消息一出即可引來不少質疑聲浪,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力薦網文"中,就遭到一篇題為《一個欠妥的決定》千字長文筆伐。
據瞭解,未來國內的國際航班將更頻繁穿的趨勢,外航飛行員在國內空域飛行時,在同一指揮頻道 ,耳中聽到的既有中文,又有英文的。因為聽不懂中文,外航飛行員只能被動接受管制員的飛行指令,無法主動瞭解自己周圍飛機的飛行情況,所以民航總局做此決定。如此一來就避免了中外航空公司機組用語不統一,對空中指揮用語的理解產生歧義與誤解,尤其在近距離飛行的情況時,能使國內外機組同時瞭解空中動態,從而妨礙飛行、導致飛行事故發生。
但網文作者卻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民航總局"空地對話"用英語的"新政"有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13條規定:"提倡公共服務行業以普通話為服務用語",對國家語言文字工作是有消極影響的。而且,"聯合國原始檔的80%為英文,15%為法文,4%為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和中文三種合起來為1% "的 "國際地位"與"中國現實國際地位,以及為人類所做貢獻極不相稱"。作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還承擔著傳播中華文化、介紹中國的重任"的民航系統,"統一採用英語的做法顯然無助於漢語在國際範圍內的推廣,也不利於中外文化的交流。"
此說從單方面看似不無道理,但是經不起深層推敲。
涉國際航班 機場的"空地對話"只用英語,其實是國際規定。據瞭解,譬如在德國,為避免空中指揮用語在理解上產生歧義與誤解從而危害飛行安全,即便在純國內航線,"空地對話"都一律嚴格只採用英語,而舍棄德國人引以自豪的德語。不難看出,德國正是意識到"犧牲"母語"空地對話",統一標準用英語進行絕對是對旅客生命安全負責,也體現了其嚴格遵守有關國際航空飛行慣例的嚴謹審慎態度。
那麼,是否中國大陸在"空地對話" 方面沒做要求?事實並非如此。《中國民用航空飛行人員訓練管理規定》第25條規定:"航空營運人和飛行訓練機構應當有計畫地對飛行人員進行專業英語訓練,使其能夠在飛行中使用英語進行陸空通話,閱讀各種英文飛行手冊、資料┅┅",而且"從1988年起,民航總局統一組織對飛行人員的專業英語考試,自2000年1月1日對英語考試不合格的公共航空運輸飛行人員實施一定限制",譬如,"1960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的駕駛員,未取得飛行人員英語合格證(英語模擬陸空通話考試合格、飛行專業英語考試合格)的,在執照上籤注'未滿足英語考試要求,不得叁加轉大型(含)以上機型訓練,不得執行國際、地區和特殊管理的國內航線飛行任務'字樣"。
除外之外,《民用航空器駕駛員和飛行教員合格審定規則》第47條第7款也規定,"對於航空器有無線電通信設備的駕駛員,凡1960年1月1日以後出生者,在1998年1月1日前必須取得局方統一英語考試合格證,達到正常飛行英語通話水平。"
如此看來,中央政府在 "地空英語對話"上早就有做要求,只是鑒於各種原因尚未嚴格實行。在條件未完全具體時,民航總局暫准遇到下列4種情況時,仍可講中文(具體見附錄),但絕非有些評論者所理解的,"認可了國內飛行員使用英文的侷限,而且其第四條也認可了國內飛行員或管制員之間用漢語更能使相互準確理解對方的意思。"這四項規定充其量只能說明民航總局正因看到,中國大陸現在航空業"空地對話"與國際水準相差甚遠的現狀,才採取了 "權宜之計"。既然如此,中國內地航空業不更應該加強自身"地空對話"的能力,嚴格遵循航空業的國際規定迎頭趕上,在外航不斷增多的未來,不至於發生因由於"地空對話"時"雞同鴨講(相互間因語言不通,無法交流)"導致飛行事故的事件。
其實,中國內地有些航空股份公司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並有所行動。今年非典型肺炎時期使交通運輸受到嚴重影響,6月疫情有所遏制,上海交通運輸初呈復甦跡象後,上海航空股份公司就著手籌畫"振興計畫"。公司將下半年的員工培訓計畫提前到上半年,國內飛行員將試行用英語進行空地對話,為此公司對飛行員進行了全面英語培訓。這說明瞭上航深諳,只有提高自身素質,嚴格遵守國際慣例,早日與國際接軌,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在航空業中"國際地位"。航空公司尚且如此,國家亦然,而這一切絕非狹隘而盲目的民族主義思想可以辦得到的。
飛行器進出空港的幾分鐘期間,容不得絲毫錯失或誤會,在這間不容髮的時候強迫外國機師聽中文,以推動中外交流的想法,不啻拿人命開玩笑。今回是幸好有些官員比老百姓聰明。
附錄:
在正式實施英語通話的初期,民航總局明確規定,遇到下列4種情況時,仍可講中文:一,是機長認為有必要使用漢語時;二,飛行途中遇有複雜天氣情況,英文一時難以表達清楚時;三,飛行流量大,通道頻道非常擁擠時;四,飛行員或管制員認為無法理解對方意思時。
亞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