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父母
將領養來的孩子視如己出
1998年9月,美國首都華盛頓郊外的保羅維默爾夫婦經過近一年的努力,終於從中國安徽領養到當時年僅一歲的傑茜。維默爾一家四口歡天喜地慶祝之後,作為養父養母的維默爾夫婦不得不面對撫養一個外國女嬰的責任和現實。
維默爾夫婦感到,讓一個外國孩子真正融入家庭並不容易,他們在領養傑茜之前也考慮過很多,甚至有些擔心。不過,當他們真正把孩子抱在手裡時,並不覺得這個孩子跟自己的親生女兒有什麼不同,好像小傑茜一瞬間就成了他們家庭的一員,因此,傑茜剛來時覺得需要應付的問題沒有什麼大不了。不過保羅說,由於傑茜的背景不同,因此還在給她特別輔導:「雖然傑茜已經來了兩年,我們仍然每星期給她做一次理療,包括說話方面,確保她能跟上各方面的發育和成長。現在一切跡象顯示,傑茜的身體完全正常,從她小小的年齡來看,已經聰明過人。」
住在科羅拉多州的赫斯夫婦1998年2月從中國領養到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他們和其他許多美國領養父母都感到,中國孩子剛到美國家庭時身體上的問題比較容易克服,孩子到家後不久就能跟養父養母形成親情關係。美國國際中華兒童服務中心創始人之一仲輝先生說,中國福利院對兒童的照顧以及美國人的愛心,為孩子搭起了感情上的橋樑,使這些兒童能跟養父養母比較快形成親情關係。另外,美國人確實對孩子有真誠的愛。這樣形成一個自然的橋樑。所以從中國來的孩子,在美國發生情感問題的相當少。
領養的孩子
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挑戰
有關人士承認,那些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女孩,在金髮碧眼的白人家庭長大,今後肯定會遇到一些挑戰。實際問題在另一個方面,這個孩子畢竟是中國孩子,到了美國以後有個文化問題,不能以為說英語、吃漢堡包就能解決問題。所以仲輝辦了一家中文學校,每個週末把孩子召回學校,進行中國文化教育、歷史教育和藝術教育。
已經領養了兩個中國女孩的丹尼絲赫斯也十分重視中國人與美國人種族和文化不同這個現實,同時注意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自己是領養的而自卑。她說,與其迴避這個問題,還不如乾脆把這些事早早告訴孩子們:「我們正在做的努力之一是告訴孩子們,她們是領養來的,而且告訴她們是從哪裡領養來的,使她們為自己的身世自豪,而不是自卑。同時,我們要繼續送她們去中文學校,瞭解中國文化。這樣,當她們長大後,如果有人問她們的來歷,她們可以勇敢地說,我是領養來的,我是中國人,我的美國家庭非常愛我。我的中國孩子將來免不了會哭哭啼啼跑回家,說學校同學取笑她們。但是,我相信到時候我們會知道怎麼對付的。"
讓孩子
早早知道自己的身世
美國的中國兒童領養機構和領養父母,觀察了50年代從美國國外領養的兒童後來的發展情況,發現美國養父母在撫養外國兒童過程中,很少告訴孩子們他們的來歷,有意迴避一些不容易開口的事情,等這些兒童長大成人,他們往往因為自己的身世而感到自卑和痛苦。有了這樣的經驗教訓後,領養中國兒童的美國家庭決心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們早早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免後患。
從中國安徽省領養到傑茜的保羅維默爾說:「我們力圖給孩子做心理準備,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收養她。還讓她跟其他的中國孩子在一起,跟別的收養中國孩子的家庭在一起,相互認識,讓孩子們在長大的過程中瞭解中國文化。等到她們長大到十幾歲時,可以自己決定是否接受或者拒絕被領養的現實,但至少我們會讓她們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的身世,瞭解自己的文化。」
領養兒童
今後發展難評估
設在華盛頓郊外的美中收養聯合會項目負責人魏佩特女士認為,由於在美國的絕大多數中國領養兒童年齡還小,還很難預測她們今後的發展:「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對這個問題會有更好的瞭解。中國在1994年才開始正式開放外國領養渠道,現在在美國的中國領養兒童大多數還不滿六歲。這麼短短几年,很難對孩子們今後的發展做很好的評估。」
儘管未來無法預見,但是包括保羅 維默爾在內的成千上萬個領養到中國兒童的美國家庭,卻對未來充滿信心。保羅說,他的最近一次經歷增強了這種信心。有一天,他帶著的一家人在附近一個商場買東西,前後左右一看,發現除了他們自己是白人之外,周圍都是其他膚色人種。從那時起,保羅就堅信,等到自己的中國養女傑茜長大時,美國會是一個更加包容的社會,養父養母們也更加不必擔心他們的子女會因為自己是領養來的中國人而自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