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長期觀察北京政情發展的分析家說,海外在觀察大陸政情時,經常從西方的成文法出發,忽略了大陸不成文法的約束力量。他表示,胡錦濤去年「十六大」接任總書記,今年十屆人大接任國家主席,從西方觀點出發,胡錦濤自是中共政壇權力中心。
但他說,江澤民「十六大」保留軍委主席職務,仿效的完全是鄧小平當年的交班模式,而如果按照這種「不成文」的模式,胡錦濤從「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領導集體」轉為「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可能還要一段時日。
曾經在「十六大」前斷言胡錦濤真正意義的接班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的中科院國情中心研究員康曉光說,SARS以來的發展,確實縮短了胡錦濤實際掌權的時間,但即使以目前的情況估計,胡錦濤距離實際掌權估計還需要二到三年的時間。
就此而論,康曉光認為,不只是今年底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是明年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都還只能蕭規曹隨,不會採取什麼驚人舉措或拿出什麼新的政綱。至於外傳江澤民可能在三中全會中辭卸軍委主席職務,就更加不可能了。
長期研究基層民主的大陸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凡也表示,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雖然已經寫進了中共黨章,但還沒寫進憲法,這意味著江澤民的「歷史地位」還沒完成,江因此不可能在這個時候辭去軍委主席職務,讓胡錦濤成為真正的「核心」。
事實上,外界關於胡錦濤已經當家作主的揣測,並不完全出於對中共不成文法的忽略,也必須歸因於胡錦濤推動「民心工程」廣獲大陸民眾支持,及部分大陸媒體和海外輿論的推波助瀾。
自從接任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職位以來,胡錦濤不斷提出各種親民口號並身體力行。他提出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新三民主義」,強調「堅持兩個務必」、「媒體三貼近」,並取消了領導人出訪的送往迎來陣仗,及高層領導人每年夏季到北戴河避暑的慣例等。
此外,胡錦濤獲得大陸民眾及各界輿論支持的原因,還包含他處理SARS危機時撤換兩名高官的果斷決策,及因此而來的「問責制」討論和政治改革呼聲。
在SARS危機告一段落之後,六月上旬先是有外國媒體引述消息說,胡錦濤將在「七.一」講話中提出黨內民主改革,內容包括黨內的自由選舉、開放競爭和開放討論。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主辦的理論刊物《求是》雜誌又無巧不巧的刊登了一篇題為《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的文章。於是,六月中、下旬期間,關於胡錦濤將利用因SARS取得的有利權力地位發動政治改革的傳聞四起。
但七月以來的情勢發展,讓很多期望大陸走向民主政治的人們失望,胡錦濤的「七.一」講話幾乎全篇頌揚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而海外企盼已久的媒體改革也在日前發布結果,媒體仍被中共定位為「黨的喉舌」。
在解釋這種期待與結果的落差時,多數大陸海外異議人士歸因於江澤民勢力的反撲,但北京政治觀察家和學者的看法則又不同。
李凡認為,胡錦濤「七.一」講話之前的各種情勢發展,很可能是部分大陸「上書派」學者的刻意造勢。他說,中共領導人發表重要講話前,一般會要求各單位提供意見,於是許多「上書派」學者在不清楚自己的意見是否已經被採納前,就對海外媒體隨便放話。
自認觀念趨於「保守」的康曉光則表示,如果胡錦濤真如外界預料,在「七.一」講話中提出黨內民主改革,未必是一件好事。他認為,胡錦濤如果耐不住性子急於爭權,勢必與江澤民發生衝突,這種結果將不是讓人樂見的。
經常透過網路發表政論的大陸政治評論家劉曉波則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大陸民眾和海外輿論都應該擺脫這種「期待明主」的心態,因為這些發展讓他想到「文革」時的樣板戲:「盼星星,盼月亮,只盼著深山出太陽」。他認為,不能因為「期待明主」而放棄了民間任何努力,放棄對中共的批判和反對。
至今,胡錦濤究竟是否為各界希冀的、能帶領大陸走向民主的「明主」,仍有爭議,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胡錦濤要升格為「核心」,仍有一段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