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中打坐1200年 唐代石佛驚艷現身法華寺


繼大足石刻3月份發現4龕失蹤數百年的北宋造像後,近日,數十尊距今約1200年的唐代石刻造像,又在大足金山鎮法華寺重見天日,其彫刻之精美令人叫絕,正壁以4佛並坐為主的石刻造像更是罕見。昨日,記者一行深入現場一睹為快。

  殿前巨石內,兩石窟深藏石佛像


  法華寺位於大足城東25公里處的金山鎮,寺廟建在一低緩的山坡頂上,雜草叢生中僅一小路相通。因此前該地並沒有發現有價值的文物,原本佔地2500平方米的寺廟如今破敗不堪,院落中也僅存幾尊石柱礎,風雨飄搖的前殿住著一農戶。前殿外側,是一塊約120平方米的橢圓形巨石,石下四周,雜草和泥石堆了半人高。在巨石南面,是2個在泥石中若隱若現的高約1.3米的石窟。


  前不久,一村民在石窟洞口挖土,意外發現石窟中有石刻造像,從僅可容一小孩進出的洞口探視,裡面有大小佛像數十尊。該村民即刻通知了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博物館立即派人現場發掘,先後在巨石南面石窟中掘出2龕,北面石窟掘出1龕,週身掘出5龕。8龕中6龕為空龕,南面石窟1龕有造像,北面石窟1龕有造像,各種形態佛像達60餘尊。2龕造像又以南面石窟左面造像最為精美。


  據博物館石刻研究專家劉賢高稱,這些造像在當地史料中從無記載,從造像組合和風格特徵判斷,大約鑿於唐代中期以前,距今約有1200年的歷史。


  栩栩如生,窟頂相接飛天伎樂


  昨日,記者在南面左側石窟中看到,在這龕約5立方米大小的石窟中,各種石刻造像不僅鏤刻精美,而且極其壯觀。


  在石窟左側,長2.4米、高0.95米的石壁上,38尊佛像從上自下整齊地排成3列,除局部有所殘毀外,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尊尊栩栩如生。這些佛像最高的17厘米,最矮的僅5厘米,均身著袈裟,下擺全部覆於蓮座之上,身後全飾以葫蘆形背光。姿態則變化多端,或傾或側,或跪或坐,其手勢也是或舉或托,或置於袖中,或合什胸前,舉止各異,少有重複者。佛像上方與窟頂相接處是飛天伎樂,飛天之間浮雕著蝌蚪形雲朵,動感十足。在一朵僅10餘平方厘米的浮雲中,一高不足3厘米的童子雕像若隱若現,是目前大足石刻中所發現的最小最早的石刻造像。劉賢高介紹說,這些浮雲在以前的大足石刻中是絕無僅有的,別具特色,十分重要。


  石窟右側,2.6平方米的石壁上鑿佛像21尊,因泥沙堆積侵蝕較重,大部分佛像都有殘缺,但其精美依稀可見。


  4佛並坐,繁縟裝飾絕無僅有


  在該石窟進門正對石壁上,約1.3平方米長方形淺龕中,4尊大小相同的佛像並排而坐,右端為一力士像。這4尊佛像均結跏趺坐於蓮座上,頭部有所殘缺,身後飾葫蘆形背光。整個頭部和佛身的裝飾層次非常明顯,也非常精緻、細膩。頭光裝飾從外到裡分為4層,分別近似桃形火焰紋和輻射狀鋸齒紋,兩圈圓輪之間飾連珠紋,最裡面為蓮瓣紋。


  據劉賢高稱,大足其他造像都是素面的,很少有裝飾,這些看似繁縟的裝飾在目前大足石刻中僅此一例,非常獨特。這4尊佛像主尊正壁,在所有的石窟造像中也非常罕見,劉稱,以前所能見到的4尊並坐佛像均在側面作為陪襯,如此造像題材在摩崖造像中顯得尤為特殊。


  劉賢高稱,法華寺這些新掘出的石刻造像,尤其是4佛並坐造像,到底屬於哪一種佛,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初步考證來看,這些造像為研究大足與安岳、合川等地石窟造像的傳承關係和藝術淵源提供了新的證據,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四川新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