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林接著又提到「(梁啟超)在李死後不久而著的《李鴻章傳》中也說:『李鴻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 胡適的高足--著名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甚至說:『沒有這個李宰相,八國聯軍期間,大清帝國沒那個好下場!』」當然盛大林提到梁、唐對李鴻章的評價,並非表明自己苟同,他只是意在闡明:「也就是說,李鴻章死後百餘年,『美化』他的說法和『醜化』他的論調一直並存,何曾有過『定論』呢!」所以我對梁、唐對李鴻章的「美化」也就點到為止,不侃侃而談了。梁啟超說:「李鴻章忠臣也」,那麼對於百日維新中的風頭人物--康有為的學生--梁任公,他該怎麼定論呢?「誤盡天下蒼生」「無父無君之亂黨」分子?唐德剛說:「沒有這個李宰相,八國聯軍期間,大清帝國沒那個好下場!」是否可以這麼推斷:當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我們理智的「李愛國者」作壁上觀,一直「東南互保」下去,到頭來,大清帝國連跟帝國列強簽個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都要求爺爺告奶奶打著燈籠找不著北?你我都知道,不能生此「邪念」。所以梁、唐對李鴻章的「美化」僅是其「個人意見」,說說而已,不能作為公論的。
對任何歷史人物,後人有權從各自角度對其加以「美化」「醜化」,這無需禁止,也沒法禁止,但須知,如此做的前提只能是作為一己的私下看法。你暗地裡高呼「李中堂萬歲」,沒人攔你,但你要把這一看法通過文藝作品在電視臺黃金時間向廣大觀眾「宣傳」,這就有待商榷。這就需要文藝創作人員必須拋卻「美化」「醜化」一己之見,盡量使歷史人物素面朝天。文藝創作人員必須把手上的脂粉或塑料袋中的糞便收拾起來。所以,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作為大多數人之間的共識,必定有一個「定論」存在,它的評定標準就是:對歷史人物不「美化」 ,不「醜化」,忠於史實。要不然,沒有公論,缺乏「定論」,十三億人心目中有十三億個李鴻章,如何交流?
自然我們理當明白,因為歷史人物本身絕非單一性、臉譜化,他在歷史上不同領域中的不同表現,讓我們很難拿捏,讓我們覺得很難把他簡單歸類,所以產生類似盛大林提出的「歷史何曾有定論」的錯覺也是不足為怪的
「定論」是有的,只不過是任一歷史人物在固定的階段,其不同領域的身份,自成「定論」。比如周作人,抗日期間,其為漢奸,定論無疑;新文化運動、現代文學發展期間,其為文學大師,定論也無疑。這裡不存在「醜化」與「美化」 。再比如李鴻章,從中華民族利益出發,其在晚清中的所作所為,將之歸入賣國賊行列中,實在沒冤枉他。這絕非對其醜化,你想,整個清政府都是賣國政府,作為處處秉承領袖意旨的中堂大人想要獨善其身,堂而皇之稱自己是愛國者,他不要臉,我們還臊得慌呢!
盛大林說,對歷史人物,不可能有一個「萬世不易」的評價。這從某種角度理解,不無道理,因為社會總在進化、發展,對歷史人物的認識,相應也難免會與時俱進。但我們要明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絕不會出現彼此顛覆的「定論」和平共處,必定會有真偽之爭,必定會是「定論」立足。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