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篇報導,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些可憐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沒玩夠!
事實上,在我們的教育體制內,從中學出產的「好學生」(高考英雄)以往多半玩得不夠。我本人就曾是這樣一個小時候沒玩夠的高考英雄,我上北大的時候,看到那裡遍地都是這樣的「孩子」。
小時候(從學齡前到中小學)沒玩夠,對人會有多大影響?我想,這就像某些人年輕時沒好好談過戀愛,說不定到老大不小的某一天會「老夫聊發少年狂」。愛情與遊戲,都是高等動物的天性,也可說是他們高等的證明:動物越高等,愛情和遊戲的花樣便越豐富。我猜想每個人一生中有一個合適的遊戲總量,明智的原則不是刻意壓制自己的遊戲量到合適的數值以下,而應當合理分配遊戲時間,在該玩的時候玩夠。
換一種眼光,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玩的衝動是始終需要人去克服的病毒,那麼我猜想在該玩和想玩的階段好好玩,能增加一個人對這種病毒的免疫力。免疫學告訴我們,從小生活環境過於乾淨的孩子,免疫力往往比不上摸爬滾打出來的頑童。
遊戲的本能無疑需要自製的品質來制衡,而且我相信大多數人通過自製和外界約束能保持正常的生活形態(其中有適度的遊戲量)。問題是人的自製力高低存在遺傳差異,這些因為沈迷電腦遊戲而喪失正常學業能力的大學生,無疑自製力較低,或者他們的自製機制(對遊戲的免疫機制)被破壞了。
以往玩得太少,憋得太厲害,可能是他們自製機制失常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對於大學課堂上講授的東西,他們不感興趣,也許有時到了厭惡和逃避的程度。我們很多學生從小開始強迫自己喜歡要學的東西,而不是被鼓勵學自己喜歡的東西、做自己喜歡的事,後來很多人就忘記了自己到底熱愛什麼,而有的人到某一天終究會爆發--逃避或反抗。
無論沈迷於空虛或充實的東西,沈迷是一種熱愛的能力。我祝福他們找到另外的值得熱愛的事物,早日安頓自己彷徨的心靈。
我以為,真正要看清問題、幫助他們,必須具體分析每一個人的情況和困難。具體到電腦遊戲(尤其是網路遊戲)成癮問題,其中有不少心理學課題值得探討,國外已經有人研究網際網路心理學並寫出專著;最近有日美的專家發現,長期沈迷電腦遊戲的青少年大腦某些區域會發生變化,他們都呈現出「遊戲腦」的症狀:對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反應遲鈍,大腦β波水平嚴重下降……
但我想表達一點:遊戲無罪,網路無罪,電腦當然更無辜。對有副作用的創造之物,立馬想掃除乾淨的思維方式是有害的--對網路遊戲弊端的討論,會不會演變成家長們對禁令和加強監管的大聲呼籲呢?如果這樣,我很遺憾。因為本人很喜歡玩電腦遊戲,作為一個尚能自製的玩家,我願意分析一下自己玩遊戲的體驗。
首先,我非常喜歡電腦遊戲中探險和幻想的因素。從小我就愛看探險、科幻和神怪小說,而在很多電腦遊戲中這些探險、科幻和神話變成了夢幻般的可參與的虛擬現實,你想想這有多刺激?好的電腦遊戲是可以鍛練人的幻想和空間想像能力的,也有益於培養探險精神。其次,我把電腦遊戲當作智力挑戰,從解決難題和升級過關中可以獲得一種虛擬的進步感和成就感--一旦得不到這種感覺時,我便可以完全超越這個遊戲,再也不玩了。
因此,我提出對付電腦遊戲癮的秘笈是:到現實世界中探險尋勝;一旦迷上一種遊戲,就迅速把它「玩殘」,與其心痒難耐,不如玩到它再無快感。迄今我還沒遇到過有一種遊戲,真的能讓人迷上超過整整一週的時間--其實現在的電腦遊戲都很弱智,你找到規律、識破關鍵之後就覺得沒勁了。
未來會不會出現具有高級情智、自身能進化、虛擬現實更加逼真的可怕遊戲呢?最後終於出現一種電腦遊戲,讓人類永遠無法通過戰敗和窮盡它而超越?也許有那麼一天,這就是《黑客帝國》的寓言。而在我們的身邊,可能已經有這樣一種遊戲存在,那就是無限的現實世界和你熱愛的事物。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