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一席話扭轉了國際輿論,打了一場漂亮的外交戰,讓原來對他並不特別重視的人,也刮目相看。布希在演說中隻字不提改變伊拉克政權,但他遠在演說前就有了推翻薩達姆的想法,直到後來才和盤托出。
經過一年多的籌劃部署,美國海陸空20多萬人以及數萬特種部隊已經就位。《時代週刊》報導,數以千計的特種部隊早已滲透到伊拉克前線和後方去偵察策反。這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精心策劃的一場大戰,現在很快就要揭開序幕。
對美國軍方高層來說,此戰將以遍地開花和精準打擊相結合,爭取一舉推翻薩達姆,或者迫其流亡,然後在伊拉克建立親美政權。
不過,應當看到,對伊拉克戰爭的啟動,阻力重重。尤其在法、德、俄三國高調反對動武的情況下,美國在歐洲的軍事戰略之翼已出現裂紋。
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對伊政策上一直緊跟美國。然而,就在戰爭進入倒計時的關鍵時刻,布萊爾卻面臨來自黨內的強烈反對,他面臨著執政六年來的第二次嚴峻挑戰。
2月16日,在全球各地300個城市,有數百萬人走上街頭示威反戰。布希表示,美國的安全不應受反戰示威者左右,他不會因此動搖解除伊拉克武裝的立場。
布希說:「民主固然是好事,大家都有權表達意見,但是,讓示威者影響他的決定,無異以特定團體的意見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而領袖所扮演的角色,在於以民眾的安全為政策依據,示威的規模無關緊要。」
3月6日晚8時,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舉行重要會議前夕,布希總統在電視現場轉播的白宮記者會上,重申了不惜用武力迫使伊拉克解除武裝的立場,並要求安理會對新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他同時強調,美國無需聯合國授權,也可以對伊拉克動武。
布希再次要求薩達姆自動選擇流亡,指現在是外交努力的最後階段,是伊拉克的最後機會。
事實上,在布希舉行記者會的前一天,美英就向安理會提交了一份新決議草案,宣布伊拉克已「實質性違反了」安理會決議,已經喪失了「和平解除武裝的最後機會」。無疑,這意味著要求安理會授權動武。
同一天,法德俄三國也向安理會提交了一份關於繼續並強化武器核查的備忘錄,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支持。戰爭與和平這一嚴峻問題,又一次擺到了安理會面前。
到3月7日,聯合國首席武器檢查官布利克斯向安理會提出武器核查報告,稱讚伊銷毀薩默德-2型導彈的行動是「實質性解除武裝」,並要求延長核查時間數月。但美英兩國要求以3月17日為伊拉克完全解除武裝的最後期限,否則就要採取軍事行動。
而法、德與其他理事國表示反對。法國外長德維爾潘建議舉行理事國元首會議,以便考慮解決此一危機的最佳辦法,但被美國務卿鮑威爾斷然拒絕。他說,各主要理事國都已表明立場,沒有必要再召開峰會。「只有實實在在的武力威脅,才能使伊拉克解除武裝」。
就在這一天,布希與他的高級幕僚展開最後一波密集外交努力,分別打電話給各國領袖,希望爭取到九個安理會國家的支持。
中國面對世局紛爭時一貫採取不偏不倚的立場,這與傳統哲學和地理位置有關。特別是鄧小平訪美後,中國制定了對美友好政策,即使兩國立國基礎不同,但也要避免對抗。中國明明知道臺灣以美國為靠山,但仍秉持「三個公報」精神,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因此,中國對美英決議案的態度,不會和法、德、俄完全一樣。
新世紀 www.nc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