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3-03-04 19:33:00作者:
在國家機關工作的於女士,在「活動」了各種關係後,北京一所知名實驗小學終於收下了她「自願」捐助的 3萬元擇校費,她心裏的石頭才算落了地。這錢攥在她的手心裏,都快被「攥」出水來了,攢錢的辛苦早已忽略不計,她覺得這是孩子遠大前途的敲門磚。
以下是於女士的自述,從中可以「一窺」擇校生家長的普遍心態:
過去是孩子有書讀就行了,現在市場競爭這麼激烈,就要面對到什麼樣的學校去讀的問題。即便砸鍋賣鐵,向親戚朋友借,也要讓孩子上名校。不擇校怎麼行?明擺著的事實是,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基本上找不到好工作。事實上,公開的擇校費還只是保底價,附帶的贊助費更是高得驚人。據我瞭解,市一類學校贊助費為 5萬元,所以我這三萬元還算交得少。
鄰居家的孩子因為低於一所名校的分數線,結果一分交一萬元。現在政府實行「小學按地段就近入學」「初中電腦派位」,初衷是好的,但大家為什麼不滿意?現在,很多家長苦惱的是找什麼人收這筆贊助費,擔心的是學校不收這錢。一所好學校總共就這麼多座位,大家都想爭,校方正可以來個「論質論價」。相距不過數百米的普通學校和名校,辦學條件是天壤之別的。
正因為校際差異的存在,導致了家長的擇校熱,而擇校熱的存在又加劇了校際間的差異,並促成了更高潮的擇校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我們家長擇校的代價當然就越來越大。好學校受歡迎,說明大家越來越重視教育。但對於擇校,政府不能總用「願打願挨」的論調作託詞。如果能讓好學校的老師定期到薄弱校去任教,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了,那麼家長肯定贊成就近入學。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