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週末29日報導,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將這種現象稱為「大躍進」,「以這樣高的速度增長,如何保證培養質量呢?即使保證了培養質量,以我國目前的發展水平,他們會不會大材小用或者成為向發達國家輸送的人才呢?」
以東南大學為例,該校一共有1445名博士生,博士生指導教師卻不到200名。東南大學一位博士生說,「我同宿舍的一個博士生,導師根本不指導也不參與論文撰寫,發表論文時卻一定要署名在前」。
一位建築系的教授說:「以前一個教授帶二三個博士,培養一個是一個,現在多的帶一二十個,每人每天只能指點一兩分鐘。而這些博士將來要留校當老師,真不知又能教出什麼來」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則用「嚴重滑坡」來形容現在的博士生培養,「以前博士畢業論文答辯,我們要請清華、人大的權威來會審,論文題目要通知全國同行的名教授。現在呢,博士生數量激增,經費又只有那麼多,只好請同城或浙江的老教授,大家礙於面子,往往先打個招呼:我這個學生肯定不行,送個人情算了。」
「人情」或許可以送,但一般說來,博士生在畢業之前首先要達到學校規定的一些硬性指標。例如,在東南大學,博士生必須至少在一級學報上發表兩篇論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當然,為了便於以後評職稱,論文數量越多越好。
東南大學一位博士生說:「博士生的數量翻倍,核心期刊卻沒有增加多少,現在博士發表論文的壓力越來越大,其實原創性的論文需要實驗條件和積累,哪裡有那麼多?為了湊數,我們只能寫一些專門為發表而發表的論文,發展到極端,就導致一些博士生鋌而走險。如果開除李仕峰,只是很表面的行為,就事論事而已。」
南京師範大學一位博士稱:「說剽竊,其實大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許多人不敢指責李仕峰,或許是因為大家心裏都有鬼。目前這種僅僅以論文數作為指標的考核方式,其實是逼良為娼。」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稱:「前不久去世的某位百歲教授,在病中還指導12位博士生,真不知道他是如何指導的。而有些擔任領導職務的博導或外聘博導,博士生一年都難見他們一面。」
學者分析,當中國博士生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科研能力的實際增長速度時,出現急功近利的博士生和失察的導師,並不奇怪。
在東南大學這次論文風波之下,蘊藏的是中國博士生教育的深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