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在位於東京千代田區六番町的事務所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針對他的近作「中華聯邦」一書在臺灣成為話題並引起議論指出,兩岸於二OO五年統合的問題,在日本原文封面用的是驚嘆號及問號,中文版則完全省略這兩個標點符號,而加以斷定,造成臺灣部分人士的反彈。
大前指出,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提出「中華聯邦」構想,認為香港歸還大陸後,臺灣將取代香港過去所扮演的角色。他指出,未來世界的繁榮不是國家而是地域,nation已無法定義,二十一世紀將由「國民國家」轉為「地域國家」,而臺灣是最佳的例子,聯合國若不承認臺灣,只反映出聯合國的不合時宜,而失去這個國際組織的成立意義。
他指出,中央極權最為強大的中國在意識形態上雖是國家主義,但在經濟上已完全成為「中華聯邦」,中國大陸從全球各地吸引資金、企業和情報資訊以及人才而繁榮,和世界直接交易,而大陸最大的交易對象是臺灣,反映出臺灣幫助中國大陸經濟的繁榮,臺灣雖在國家問題和中共對立,但經濟上則成為「兩國一制度」,經濟法則的「重視投資利益」形成了這種趨勢。
大前呼籲臺灣的政府高層將意識形態擱置一旁,正視經濟現狀,他對陳水扁總統針對「中華聯邦」一書的評語表示遺憾,並指出陳總統和李登輝前總統並未看他的書,對中國大陸的現況並不瞭解,不清楚臺灣有一萬家企業在大陸市場活躍的情況。
他認為陳總統應前往大連、天津、北京、蘇州、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看看瞭解大陸的現況,若無法成行,他有意提供陳總統他自己製作的錄影帶,以幫助陳總統瞭解大陸的現況。
大前指出,兩岸若不強調雙方意見的不同,而重視彼此共同的源流,則兩岸將可達成統一,且並非中央集權下的統一而是理念構想的統一,在「中華聯邦」下統一,他強調是「中華」而非「中國」,而這種聯邦是介於英國的COMMONWEALTH與美國的UNITEDSTATES之間,臺灣應參入聯合國,若聯合國不同意,則中共應退出聯合國。
針對中共堅持「一國兩制」與「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全面表示反對,兩岸如何解決這種重大對立問題,大前認為經由談判應可加以解決,同時指出談判不應有前提條件;有關兩岸高層都反對「中華聯邦」的構想,他認為阻礙雙方的圍牆並不高,只要雙方實際進行談判就可瞭解,兩岸應在「兩國一制度」下,雙方都在資本主義下繁榮,成為全球的一種模範。
大前指出,臺灣企業現正幫助大陸的繁榮,五年後的二OO七年,話題將大多轉至二OO八年的北京奧運,臺灣若未能掌握二OO五年為止(前後加減兩年)的時機,二OO八年至二O一O年時在國際上可能由PASSING成為NOTHING,屆時中國的經濟也將發展成為臺灣的數倍,大陸在經濟上將不再需要臺灣,臺灣不僅將近乎完全失去談判能力,且國內由於經濟問題而趨於不安定。
他指出,在「中華聯邦」書中提到敏感的「統一」字眼,他預測兩岸於二OO五年左右進入「中華聯邦」的構想內,並認為實現可能性高,但兩岸需盡快進行談判,否則構想將會落空。
大前指出,臺灣企業進軍中國大陸,在短期間內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這種時機只有目前有,應早日進行「大三通」,吸收來自中國大陸的利益。他指出,臺灣應成為巨大的香港,以開放經濟掌握全球對大陸的資本、情報和技術的潮流及充分運用來自國際的資金、技術和情訊使臺灣成為「電子的萬里長城」,形成兩岸雙贏的局面。
針對香港的展望,大前認為中共在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並未成功,香港經濟已日益袞退,主要是香港全由中共統治毫無自治權,預估五年後「一國兩制」將明確歸於失敗,唯有「兩國一制」乃至「三國一制」等才可能成功。
有關大前曾預測情報資訊產業將會蓬勃發展,而今出現了IT產業的泡沫化,他針對這個問題指出,臺灣的IT產業在中國大陸很成功,IT產業的前景樂觀,出現泡沫化的主要是歐美國家和日本,但是,目前已進入調整期而邁向新世代。
大前認為今後中共發展所面對的問題是,「一子政策」使得中共國力在二O一O年左右會大幅減弱,印度人口可望超過中共且經濟發展可能性高,使得印度繼美國之後成為中共的主要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內部矛盾可能造成分裂,但分裂後會變得更強,因大陸的主要地區已經濟自立,分裂後只要不發生內戰,則各地區繼續從全球吸取經濟資源。他認為分裂後造成社會大混亂和內戰的可能性小,主要是中國大陸已嘗到經濟發展的滋味,無意進行不必要的戰爭。
大前認為中共的貧富懸殊雖形成社會問題,但由於大陸各地都是正成長,只是成長速度不同,因此內部矛盾可望不致形成社會暴動。他認為中共目前不宜實行民主化,至於適合民主化的環境若依順序來看,在未來十年後可望實施省市長選舉,再過五年、十年可望選出國會議員。他認為,大陸現在已基於實力考量來選拔地方首長。
大前指出,日本和臺灣處於同樣的苦惱,「中華聯邦」日文版的封面就指出不理解台海兩岸的大潮流,無法談日本經濟的未來,因此這本書也是針對日本讀者而寫的。
大前將在二月歡渡六十歲生日,他在長達一個半小時以上的專訪中,對兩岸等問題的看法侃侃而談。他主要從經濟趨勢的角度來展望兩岸的動向,提醒臺灣必須即時因應兩岸經濟的發展動向,至於「中華聯邦」構想今後仍將繼續成為議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