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秦穆公時的蕭史善吹簫,天鵝聞簫聲便飛來起舞。7號陪葬坑內出土了31件青銅鳥,其中天鵝14只,鴻雁16只,1只仙鶴嘴裡還銜只「蟲子」。
專家表示這是繼秦陵文官俑發現以來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秦陵考古至今已有40多年,共發現各類陶俑數千件,但這十幾件新出的陶俑怎麼從來沒見過!」一位文物專家感嘆道。昨天,我省文物部門正式公布秦陵7號陪葬坑重大考古發現,出土的16件陶俑姿態非常怪異。
據瞭解,7號陪葬坑是2000年西安臨潼區孫馬村的村民在挖墳時偶然發現的,位於秦陵外城東北角約900米處,與秦始皇陵的封土邊緣相距近2公里。陪葬坑總體面積約925平方米,呈「F」形布局。
「怪俑」姿勢讓人捉摸不透
出土時,陶俑大多數被毀,目前已有7件俑修復。它們共有跽姿(指雙膝著地,上身挺直,呈跪姿)和箕踞姿(指古人席地而坐,隨意伸開兩腿,像個簸箕,是一種傲慢不敬的坐法)兩種姿態。這件箕踞姿陶俑,通高87厘米,頭戴軟帽,身著長褥,下著長褲,服飾較為休閑,表情一反兵馬俑的威武之姿,似乎心事重重。另一件跽姿俑好像受到了天大的委屈,做極不情願狀。這兩件陶俑的動作非常怪,箕踞姿陶俑左手微握,掌心向上,右手握拳,掌心向下,這一手勢是什麼意思,讓專家費盡了腦汁。跽姿俑的右手似乎也應該有執物,但現在已很難考證。
秦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說,這些陶俑不同於過去發現的秦俑,是一種新型的、代表著另外意蘊的載體,以前沒有見過,目前還很難判斷他們是做什麼的。
據悉,箕踞至少在秦漢時期就是一種很粗俗的坐姿,因為那時穿褲子是沒襠的。據說劉邦在起義初,在一次籠絡文人的「招待會」上就出現過這種姿勢,這些文人就抱怨劉邦對他們不敬。
31件青銅水禽動作各異
7號陪葬坑內,還發現了31件原大的青銅水禽,其中天鵝有14只,站立在長方形的青銅踏板上,1只青銅鶴站立在鏤空雲紋青銅踏板上,另外16件為鴻雁。個別銅禽身體上還能看出清晰的彩繪。
據介紹,出土水禽的地方原來有一個水池,31只水禽非常規律地分布在水池兩邊的臺地上,有的覓食,有的小憩,動作各異,但頭部都面向中間的水池。惟一的青銅仙鶴保存比較完整,嘴裡還銜著一個青銅製成的小蟲子。考古工作者推測這應是模仿水禽生活的場景。
7號陪葬坑簡直是個謎
7號陪葬坑到底象徵什麼?這些「怪俑」又是做什麼的?為什麼把他們和水禽放在一起?引起了文物界極大的興趣,大家對此說法不一。
考古工作者在陶俑的周圍還發現了銀、銅、骨體小件260餘件,有銀器、銅棒以及喇叭形、圓筒形、三角形的骨器等,它們的用途目前難以斷定。有一件銀器引起了專家的注意。它大小和大拇指蓋差不多,周圍還有一圈小洞。專家分析,它可能是意甲(彈奏樂器用的假指甲)。另據初步斷定,這些小件器物有不少可能和樂器有關。據悉,秦代的音樂很發達。相傳在秦穆公時期,蕭史善吹簫,天鵝聞簫聲便自動飛來,並隨著簫聲列隊起舞。省考古所一專家表示,秦以前就有用音樂去訓練動物尤其是禽類。他推測,7號陪葬坑絕對不是簡單的表現養鴨子養鵝的場景,它應該是表現一個更高雅的氛圍,可能就是用音樂這種形式來模仿宮廷裡的一些場所或一個機構。
段清波說,發掘兩年了,我們對這一陪葬坑的性質還是一無所知,但可以預料,它所表現的含義肯定超出我們的想像。
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