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中國本土採訪十六大,坐出租車、街上行走、飯館吃飯,我經常有意與人聊起正在召開的十六大,發現人們的確知道大會的召開,因為滿街道的標語、燈飾、花壇、紅旗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你十六大的召開,想不知道都不成,但關心的程度就不那麼高了。
"關心有什麼用啊!"
"誰上誰下,不是咱們平頭百姓操心的事兒。"
"嗨!大會一結束,該吃饅頭的仍然吃饅頭,該吃窩頭的還得吃窩頭。"
這些話是與我聊天的普通市民最典型的回答。
在中國本土,即使是知識份子,也不像海外的中國大陸學生或移民那樣對十六大的信息有著一種過分的敏感。他們也在談論十六大,但談論更多的還是工作、收入、待遇和家庭。
難道這是因為十六大談論的主題和十六大的權力交接、人事變動不重要嗎?並不盡然。"三個代表"寫進黨章所標誌的中共轉型、權力平穩轉移所預示的政治趨向,其實與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生計息息相關,關鍵在於,他們對這種變化和轉型有著一種無力感:因無法參與和無法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無力感。儘管中共正在向積極的方向轉型,權力交接正在向制度化的方向變化,但他們無法左右,無權參與,因而導致了對這種進程的疏離感。
這次大會有很多新氣象、新變化、新語言、新思想,尤其是除胡錦濤以外的十五屆政治局常委都告老退休,標誌著中共第一次完成了權力的有序轉移,更是一個重要的新趨勢,但是,人民對這種良性政治變化的淡漠、疏離減弱了它的意義。說實話,不要說普通百姓或普通黨員了,就連參加這次十六大的普通代表,對這次權力轉移、人事更替是否有實質性的影響,都令人懷疑。
另外一個令人遺憾的缺陷是,中共還沒有掌握現代政黨的形象推銷和公關技巧,仍然採用傳統的、過時的宣傳和說教手段,來進行對內對外宣傳。
十六大召開的這一個星期中,我在感受大會內容新穎變化的同時,也隨時體驗到這種宣傳方式的古板、僵硬。我在此前的報導和日記中對此也有所提及,這裡再說說在今天發生的事例。
今天的中央委員會選舉其實完全應該向海外記者開放,因為中共如果利用這個機會向外界展示它的第一次有序的權力轉移,特別有助於它的國際形象的改善。但它錯過了這個機會。
明天,十六屆一中全會將選舉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成員,新的中共核心領導班子形成之後,將與中外記者見面。那更是中共對外展開公關活動的一次難得的好機會。
據說今天下午四點到六點大會新聞中心將在梅地亞賓館向記者發放參加這次記者招待會的請柬,我和同事方圓為了早一點兒拿到請柬,便租車提前趕到了梅地亞賓館。
進了外國記者接待處,發現有些記者比我們更早趕到,已經排上了隊,等著領取請柬。等到四點整,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拿著一份名單,向記者宣布,由於舉行記者招待會的場所空間有限,只能有選擇地發放請柬:基本上每個媒體發放一份請柬,有電視攝製組的媒體才破例發放兩份請柬。
此言一出,頓時引起排長隊的外國記者一陣不滿之聲。
有的記者說,我們媒體派出了七、八人的龐大採訪團,人員來源各異,有來自電視部的,有來自電臺部的,有來自網站部的,滿足了電視記者,電臺記者和網路記者就只能呆在酒店看電視,那與在本國看電視有什麼區別?
有的記者說,中共新的政治局常委在會後與記者的見面,是這次會議的最高潮,也是他們千里迢迢趕到中國採訪所一直等待的最關鍵的時刻,如今機會將至,難道卻要錯之交臂?
還有的記者說,說是會場空間有限,那為什麼不能換一個空間大的場所?既然把外國記者請來了,卻又不讓他們全部入場,豈不是把對外形象推銷的良機變成讓記者失望、抱怨的緣由嗎?
大會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面帶苦澀,急忙解釋。
我想,這一定是上層決定的,與新聞中心的普通工作人員無關,也非他們能夠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