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一九六○年代後期,毛澤東一聲令下,城牆被拆,原址底下改建地鐵。當時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梁思成,聽到他護城的心願破滅,當場放聲痛哭。
事隔多年,這位老北京小時記憶裡的城牆,再度浮現他的眼前,當年肅穆而殘斷的城牆,五百多年後變成今日的遺址公園,一片綠意,讓人感慨於時代的變遷。
北京明代城牆遺址公園,東起東便門腳樓,西至崇文門,北連北京車站,南接崇文門東大街,總面積約十三公頃。這個三角地帶,多年來一直是違章住戶和小販商家的生活圈,代表小市民生活的縮影,他們的去留,也印證北京這幾年的變化。
明城遺址公園的布局、栽種乃至景點的設計都非常講究。公園由一條兩米寬的曲線形人行步道貫穿其間,順著城牆的伸展,沿途設置「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四個景點,全長不足二公里,卻為遊客提供一個短暫的休閑去處。
有意思的是,明城遺址公園開放頭幾天,遊走觀賞的民眾很多是原住戶,他們拆遷之後重遊故地,二三人圍成一圈,比手畫腳,細數當年種種,吸引一旁的遊客,大家湊在一起,聽聽老北京口中的這段歷史。
一位老大爺點著煙,瞇著滿臉皺紋的雙眼說,城牆是在一九六八年拆的,當時喊出「深挖洞、廣積糧」的戰備口號,毛澤東一道命令,動員鐵道兵拆牆,附近老百姓群起響應,有的渾水摸魚,把拆下的城磚帶回家,蓋成房舍或圍起豬圈,可以說,在那個年代,誰都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
這幾年北京發展得很快,民眾生活改善之餘,自然想到文化之類的事,老太爺聽了這番話,吸了一大口煙說,嘿,文化,那麼容易嗎;眼旁一些市民為拍照留影,踏進草坪,踩斷人行道旁的菊花,穿著制服的城管人員,不時勸阻遊客離開草坪,這一幕幕,連老大爺都不以為然。
什麼叫文化?一位消瘦的大學教員說,他認識一個俄羅斯人,薪水僅夠餬口,但他每當去劇院時,都西裝筆挺,有一次下大雪,他把黑亮的皮鞋放在包裡,進了劇院後再換下他濕髒的大雪鞋,正式而莊重的入座。因此文化和財富沒有必然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