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包括:以色列僱主將繼續使用內務部簽發的工作許可,延續在以境內已有的外國勞工的簽證,即使這些人員是"過期滯留"的非法勞工。
就目前以色列的勞務市場總體來看,大部分的中國非法勞工屬於此類的"過期滯留"。
不過,來自南非以及其它非洲國家的勞工,多以旅遊簽證進入以色列,甚至包括穿越邊境等非法偷渡入境,以上形式滯留下來的勞工將屬於驅逐範圍。等於說早些時候所沙龍政府計畫驅逐5萬外國勞工的行動將繼續進行下去。
中國勞工
最新政策的改革對中國勞工來說,是一件好消息。目前在以的中國勞工達萬人,其中相當多屬於"過期滯留"的非法勞工。
在特拉維夫的中國勞工社區,部分人已經開始對最新的政策抱有很大期望,不過,由於英語水平和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大部分的中國人仍舊對如何實施自己的權力感到渺茫。
以色列的勞務市場
以色列僱主把引進外國工人看做一筆利益豐厚的生意,而不是單純的勞務輸出。以往,僱主需要付款給勞務公司尋求工人,而今天,勞務公司反而需要向僱主購買簽證。比如,如果一個農場擁有500名泰國勞工的工作許可,那麼這已經等於有一百五十萬美元進入這個農場的銀行帳戶。
相比之下,中國人情願償付更多的中介費,進入以色列打工。就中國福建籍勞工為例,他們在國內一般需要一次付清七、八萬,至十萬人民幣,其中至少有四、五千美元進入到以色列人的口袋。
根據近幾年新聞媒體披露的事實,很多中國勞工在到達以色列的初期,就被僱主直接或間接的拋棄,以至最後只能"自我謀生"。
其秘密所在,以色列勞務市場的利潤在於中介費,而不是國內外勞工費用的差額。
得不償失和惡性循環
正如沒有一個西方國家能夠成功阻止大量外國移民的入境,以色列之前所實施的外國勞工政策已經被事實證明走進了一條死胡同。
按照沙龍政府原定的驅逐非法勞工計畫,以色列需要至少8年的時間才能抓捕和遣送5萬名外國人,其耗資預算將高達到兩億以色列幣(約合0.45美元)。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驅逐行動並不能改變國內非法勞工的總數量,因為同時期再次合法和非法進境的外國勞工數量將預計高達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