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廣東地區投資的台商為例,據大陸官方的新華社報導,「從20年前大陸第一家台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落戶,到今天1萬4000多家台商在南粵大地投資設廠,一批批台資企業迎來了收穫的季節。」
報導說,引人注目的是,越來越多的台資企業相繼在當地增資擴廠,扎根發展;許多實力壯大的台資企業開始以珠江三角洲為「大本營」,向大陸各地實施「北擴戰略」。
到今年3月底,廣東省吸引到的台資企業居全國各省份之首,合同利用台資225億美元,實際利用超過120億美元。僅去年廣東引進台資企業就有1298家,創下了歷史新高。由於具有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和優良的投資環境,廣州、深圳、東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區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台資企業。
報導還引述了廣東省台辦副主任張科的話指出:「台商在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經過投資試探期後,紛紛進入蓬勃發展期。他們大都經歷了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歷程,」「良好的收益使他們在這裡找到了『第二春』。」
不過,在臺灣方面,對於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從上到下莫不積極招商,甚至在今年初發布新聞表示,廣東台商投資企業效益普遍良好,盈利面達90%以上的說法,卻是持懷疑態度。臺灣負責兩岸事物的大陸委員會的瞭解,一般台商到大陸經商約僅有二到三成能夠獲利,對於大陸又一「官方說法」,一笑置之。
根據臺北方面的評估,臺灣商人積極投資大陸,雖有商機,但也蘊含危機,在大陸仍堅持政治挂帥下,內部經濟及產業發展埋下不可知的變數,面對中國大陸複雜多變的市場,台商除考量經濟因素外,政治與社會面的不確定因素才是大風險。
至於台商與外商在大陸投資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規劃,由於台商到大陸投資多是中小企業,用的是直覺,捷徑的方式,待正式營運後發現問題再修正、補強,不像外商先經謹慎規劃,因此常會有認知上的落差。
曾經在上海經營不鏽鋼工廠、火鍋店、蛋糕店和自助餐廳等行業,回臺後以《經商上海》、《我的上海經驗》等書在臺出名的作家陳彬,就曾以他在大陸投資十多年的經驗對欲到大陸投資的台商說出,「要在大陸成功,花的時間、精力比在臺灣更多。」並且建議台商若到大陸投資「不能控制、沒有勝算就要放棄」提醒台商要設停損點,一旦到大陸後,發現認知和事實差距過大時,就要認賠出場。
事實上,往返臺灣大陸兩地的商人皆有一種共識,就是大陸當局把搞政治那一套拿來搞經濟。一位到大陸經商失敗後回到臺灣開出租車的司機表示,大陸人想你來的時候,就用盡辦法將你請來,但是當你投資下去之後,便很難不配合當局的意思了,過去大陸實施「三來一補」、「五減五免」等措施來吸引台商,現在大陸「西部大開發」政策下,台商也只有配合,由沿海走進內陸,從南方走向北方了。
小企業在大陸不敵政策面,較具規模的企業情況也好不到哪裡。早早就到上海開分店的臺灣知名食品業者「元祖」,當年就不敵大陸衛生、稅務、公安,這「三匹大灰狼」的需索,而關門大吉。而據台商表示,近來一切比較上「軌道」了,有規矩了!台商加重了最後一句話的語氣,而不願正面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