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剛閉幕不久的兩會,主流傳媒發出頗多讚詞。「人大代表參政意識增強了」 大概要算出現頻率最高的。但這是一個叫人哭笑不得的讚詞。「增強了」意味著此前「弱」甚或「無」。如此,問題來了。在理論上,人大代表乃受全國人民之托參政議政並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參政意識弱或無的人怎麼會坐到這位置上了呢?鑒於人們一向被告知,人大代表是選舉產生的,那麼隱在這個問題背後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公民選舉權的真實性問題」。
撇開這至關緊要的問題不談,僅就從新聞聯播這樣的權威性電視宣傳欄目看到的代表討論場面,即使「參政意識增強」這麼滑稽的讚詞,其真實性也大可懷疑,至少對相當數量的人大代表來說是這樣。不信,且看今年會議期間新聞聯播展示給公眾的人大代表分組討論場面。
場面一:一位來自新疆某大學的人大代表正在眉飛色舞地列舉某地變化。為證明所言不虛,還播放了自己帶來的錄有此地新建高樓大廈的錄像。
場面二:一撥代表圍坐一圈,發言人的發言主旨是以一個「光亮工程」證明 地方政府為民辦好事。發言者很幽默,他說:「在這裡談戀愛的年輕人嫌光線太暗。後來搞了光亮工程,又嫌太亮。」話音一落,全場大笑。
場面三:一位從服飾看像是來自西南邊陲農村的女代表正在發言,主題是讚揚國家採取措施使農民收入普遍提高了。
場面四:某省全體代表沉浸在頭一天國家領導人「親臨」的喜悅之中。一位正發著言的,那神態、語調和發言內容,可謂是對「受寵若驚」一詞最形象的詮釋……
以上便是3 月5 日、3 月6 日新聞聯播用相當長時間特意展示的人大分組會議場景。
看著這些場景,我很納悶:難道這就是在參政議政,在「共商國是」?難道這競相揀好聽的說甚或受寵若驚的精神狀態適合於參政議政?每年兩會花費巨大,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代表們花著納稅人的血汗錢來到北京,不反映民眾的心聲,不觸及長期困擾著人們的若干重大而迫切的社會問題,卻到會上唱頌歌、表心情來了。頌歌唱得各有千秋。有的有備而來,連錄像都事先準備好了;有的以「侃大山」的方式迂迴表揚「政績工程」;有的乾脆信口雌黃,竟然說出「農民普遍增收」的混話……。表揚「政績工程」的似乎既不瞭解近年來全國遍地開花的此類工程已經到處演變成大規模浪費社會公共資源、揮霍納稅人血汗錢的災難,更不懂得政府理當提供公共服務,如果真搞了什麼於民有利的建設,那也是靠納稅人的錢支撐著的政府的應盡職責。拿農民的收入作表揚素材則很有些那壺不開提那壺:廣大農民賦稅沈重、生活艱辛、地位低下,不僅承受著不合理的高稅收和無底洞般的掠奪性收費,而且高聳的城鄉壁壘既把廣大農民隔離於任何社會福利之外,又生出佔人口絕大多數的這部分國民之國民待遇的尖銳問題。無論是由此導致的農民生活水平的低下還是在社會上幾近賤民的處境都早已使社會呈嚴重病態並醞釀著嚴重危機,其中尤以農民連「國民待遇」都尚待爭取的處境更暴露出國家嚴重的違憲問題。如許現狀,卻偏偏有人大代表拿問題當政績,千里迢迢來到這一年一度的會議上大加讚揚,這是何等的荒唐!即便所言不虛,但值得讚揚的,媒體早就讚揚過了;不值得讚揚的也讚揚過了--比如經常見諸報端和大小電視臺新聞節目的黨政官員「送溫暖」。人民犯得著付出高昂代價花許多血汗錢供人大代表們遠道而來再添一曲頌歌嗎?
另一些人大代表自溺於感激涕淋的精神狀態則不由得令觀者生出晃若隔世之感。與流露這種精神狀態的電視畫面相呼應的還有會議期間見諸報端的一則內容十分滑稽的報導,大意是河南省部分人大代表為平反一個由某縣級公安局造成的冤案呼籲達六年,案子才得到糾正。為對糾正冤案表示讚賞,河南省的人大代表集體向公安部門官員贈送了「鐵肩擔道義」的牌匾。製造了冤案,讓冤主無辜受了多年的罪,經人大代表數年呼籲才糾正,居然還可以得到「鐵肩擔道義」的表彰。人大代表這贈匾之舉簡直就是在鼓勵多多製造冤案;這且不說,還暴露出人大代表自身根本性的角色錯位:這哪裡像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人之應所為?角色的根本錯位當然不止表現在荒唐的送匾之舉上,那些來到這一年一度的會議上唱讚歌的又何嘗不是這樣?誠然,並非所有人大代表都發生荒唐的角色錯位。但上述種種是電視新聞聯播和其他形式的大眾傳媒作為對人大代表如何參政議政的正面宣傳而展示給公眾的,這就至少表明發生諸如此類角色錯位的決不在少數;至於權威媒體對代表角色錯位這一表明政治生活不正常不健康的現象作正面宣傳,其間所傳達的訊息也相當意味深長。
二.通過比較尋求答案
儘管國內外常有人把我國各級人大與民主國家的議會相提並論,然而,若根據我國憲法上「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之規定,它居於不受制約的國家權力金字塔頂端。如此全權和無制約的地位可不是那些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的議會所能比的。但若從實際運作的國家權力格局看,人大的弱勢則早就是公開的秘密。「橡皮圖章」的比擬便是對其實際地位和功能的形象說明。這裡有著雙重強烈反差:名義上的最高權力與實際上的陪襯地位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而這名義上擁有全權的機構實際上所能發揮的功能與一些國家中同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形成權力制約格局的議會所發揮的功能之間的反差更是強烈。前一反差往往通過大眾傳媒的習慣用語和人大代表的言行於下意識間表現出來。比如過去常見諸報端的說法:「人大代表認真學習領會政府工作報告」,「人大代表向各地群眾傳達××講話、××精神」。一個「學習、領會、傳達」一下子就使號稱最高權力機構的人大的在行政權力面前的謙卑之態以及人大代表與其所代表的人民之間關係的倒置暴露無遺。即使後來「學習領會」改成了「審議」,「傳達」改成了「匯報」,但如果觀念、心態依舊,改得了詞也改不了行為方式。上面幾幕不就是證明?至於後一反差,還無須用成熟的現代民主國家中的議會來印證。
三.兩點基本意見
在中國國情下,無論以羅馬共和時期元老院「諸神聚會」的風采還是中古以來英國議會作為英國憲政監護人和人民自由保護者的自覺擔當來要求人大代表,都是不切實際的;而如果要求人大機構與其名義上的全權地位相稱,則是不合宜的,這是因為,任何權力都內在地具有擴張性和走向專斷和腐敗的傾向,即使真正受人民委派的權力也不例外。人大機構如果名至實歸,上升到原先寫在字面上的獨尊地位,也決非好事,而且事實上不可能。然而,名實不符的狀況表徵著國家權力格局的混亂。要使國家的政治生活走上健康軌道,我國在政治體制方面面臨著雙重迫切任務:理順權力格局,並使幾大權力部門處於相互制約的關係中。其間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定位人大機構。而在這方面,其他國家的議會是可資借鑒的。
除此之外,人大代表如何產生,也是不可迴避的。它既直接關涉人大代表能否恰當定位自己的政治角色,也直接地就是公民選舉權真實與否的憲政問題。迄今為止,人大代表的產生還是一個極不透明的過程,市以上幾級人大代表的產生尤其不透明。人們心知肚明的是,人大機構除了容納了大量退居二線的黨政官員,使之得以換一個地方繼續掌權,來自基層的代表的則根本未經選民推舉、投票,而是由黨政權力部門按照一種沒讓民眾瞭解的標準和方式遴選的。如此,不光「選民」弄不清楚代表是怎麼被「選」出來的,就是代表自己也多半弄不明白自己是怎麼當上的。在這種狀況下,發生前面提到的那些情況,實在再自然不過;然而出現類似情況無論對於民眾、對於代表還是對於整個國家都是一種悲哀,如果繼續下去,更是莫大的悲哀。還公民以推舉自己代表的真實權利,已經刻不容緩。
原載:問題與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