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曾經是外國人評論中國經濟成長中最無奈而有趣的一句,這句話以前也曾適用於中國的資本流動格局。從國際儲備來看,中國外匯儲備2002年將突破2500億美元,加上企業和個人擁有的外匯,則中國大陸持有至少4000億美元的外匯。從利用外資看,這幾年也是熱氣騰騰,多年來雄居全球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的首位。但至今卻無人能夠回答,中國到底是資本淨輸入國,抑或是淨輸出國這一簡單問題。其癥結在於,沒有人知道中國資本外逃的真相。北京大學宋國青教授的看法是,經常項目順差就是資本淨流出。2001年的貨物貿易順差為22 5億美元,雖然比上年下降,但減掉服務項目的逆差後,經常項目還會有一個不小的盈餘。另一方面是外商對華投資,在宋國青看來,有1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的淨出口,中央銀行就會拿這1億美元買美國國債,所以是資本淨流出;而如果外商將1億美元投入中國,則中央銀行將 1億美元投入美國,合起來的資本淨流動是零。所以宋教授的結論是有多少經常項目的順差,中國就有多少資本淨流出。這樣一看,每年中國資本淨流出在大約200億美元左右。
開放雜誌則是稱中國是全球第四大資本外逃國。1997年,中國大陸的外逃資金是364.74億美元,至2000年,外逃資本猛增到480億美元,而同期的外商對大陸的投資額才407億美元,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資本外逃國,僅次於委內瑞拉、墨西哥和阿根廷。
國家外匯管理局也就資本外逃做了一項專題,他們估計1997-1999年累計資本外逃530億美元,平均每年177億美元,平均每年佔GDP比重2%。1998 年逃騙匯100多億美元,佔當年GDP的1 %。外管局沒有透露其資本外逃的測量口徑,但看來,外管局的這個數據,是對其他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的綜合,是一個折衷的中位數。即便如此其實每年資本外逃也接近200億美元。財政部辦公廳「積極財政政策」課題組的專題研究資料表明,1997和1998年資本外逃分別為 365億和388億美元。1999年之後資本外逃有所遏制,但仍然達到了238億美元。而國民經濟研究所的樊綱教授則認為,2000年中國資本外逃已達480億美元,超過了當年外商對華投資的4 07億美元!
筆者在一項國家「九五」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中,也涉及到了資本外逃的測量問題,當時使用了國際收支表的餘額法、世界銀行法、卡廷頓法、摩根公司法等多種測算方式,如果取不同測算口徑的中位數,則在9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資本外逃每年在200-300億美元之間。但不管怎樣,中國每年的資本外逃是極其驚人的。據說資本外逃的目的在於吞匿非法所得;實現化公為私;逃避苛嚴管制;轉移個人資產等等。至今憲法並沒有說私人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其基本內容仍然帶著深重的歷史烙印,結果,合法和非法地先富裕起來的企業和個人,都有了將資本轉向「避風港」國家的動力。
一些政府官員在宣稱,在1998年之後,中國的資本外逃勢頭明顯減弱,風險已在可控範圍,但這仍然令人將信將疑,畢竟外匯管理框架沒有根本性改善,從上面的無論哪一種測算結果來看,中國或者已經是一個資本淨輸出國,或者正在向這個尷尬的角色迅速靠攏。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資本外逃的精確規模是多少,關鍵在於我們對這個問題已經因司空見慣而麻木不仁了!資本外逃的渠道,一是跨國公司的價格高低報,另一是地下金融的迅速膨脹都處於基本失控的狀態。如果外逃的資金用用來搞產業投資倒也倒也稍微令人心安,但迄今外經貿部統計的中國對外投資存量45億美元,2000年以來年均對外投資規模超過6億美元的結果,帶有過於強烈的黑色幽默和後現代荒誕色彩。
現在看來,中國的資本外逃多數不是對外投資,而是資產向境外的蜂擁轉移。「中國是一個謎,但很管用!」曾經被形容中國經濟儘管體制上有缺陷,但帶病運轉效率商佳;怕就怕以後蛻變成「中國是一個謎,但不管用!」,即形容中國經濟儘管法制已大廈初成,但卻被蛀蝕得千瘡百孔而效率日下。有人警告說,也許我們可以弄不清中國是最大引資國?還是資本外逃國?但應該弄清,十六、十七世紀葡萄牙、西班牙也曾經爆發大量資金向境外轉移,被用於揮霍而非投資,後果盛極一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國迅速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