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神州三號宇宙飛船--中國離載人飛行計畫更進一步)
經過長期等待和數次延遲之後,3月25日格林尼治時間14時15分,神州三號宇宙飛船終於從中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神州系列宇宙飛船將最終成為中國的載人宇宙飛船。
中國政府稱這次發射的第三枚「長征二型巳」宇宙飛船裝載了生命維持系統,並且符合載人航天的一切要求。同時,這也暗示了之前發射的神州一號和神州二號飛船的改進程度還未達到載人宇宙飛行的標準。它們更接近於神州系列的原型--「長征2型戊」火箭系統。
在發射成功10小時之後,美國「空間公司」(USSPACECOM)才得到神州三號宇宙飛船的軌道信息。神州三號宇宙飛船的傾角為42.2度,軌道近地點約為332到338千米。神州三號宇宙飛船飛行的第二階段傾角仍為42.2度,變軌為近地點在198到326千米之間。後期軌道較之初始軌道明顯變低是因為飛船在軌道上飛行的十個小時中,連續受到了空氣阻力的影響。發射後的初始遠地點接近335千米。
導致美國空間公司沒有及時得到神州三號宇宙飛船的軌道信息的原因之一是飛船在發射數小時後進行了變軌操作。
1999年11月19日發射的神州一號宇宙飛船傾角為42.6度,軌道約為197至325千米(同樣由於美國空間公司的延誤,所測數據小於發射的初始信息)。它並沒有進行變軌操作;發射20小時20分鐘之後,飛船重新點火,脫離軌道並安全著陸在中國境內。點火點被測定在西經9.4度,南緯35.2度,接近非洲西海岸。該點處於中國空間觀測船「遠望三號」的遙測範圍之內。
神州二號宇宙飛船則更加先進。它於2001年1月9日格林尼治時間17時發射升空。美國空間公司很快便測出了其初始軌道為傾角42.6度,高度197至336千米。飛船維持這一軌道飛行20小時25分鐘後,在經過東經0.0度,南緯30.5度(同樣處於遠望3號測控區內)時,主推進系統點火,使飛船轉入環繞軌道。
新的軌道為329-334千米。這一軌道基本能夠保證飛船每繞地球31圈便能重新返回初始軌跡(理想的環繞軌道應為335千米)。2001年1月12日和15日,神州二號宇宙飛船向更遠的軌道做出了輕微修正,最終於1月16日格林尼治時間11時22分變軌回收。
神州三號宇宙飛船的變軌操縱發生在美國空間公司跟蹤到其軌道之前,近似長征2型戊的第二階段。計算表明變軌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21時15分,也就是發射後9小時15分鐘,地點為東經130度、南緯13度的太平洋上空。與神州二號飛船一樣,新軌道每經過31圈的繞地飛行便會回覆到初始軌跡。
「美國科學家聯盟」的查爾斯 .P.威克(Charles P Vick)透露,神州三號宇宙飛船的發射時間原定於2001年8月,當時美國的衛星圖像顯示火箭已經置於發射台上。中方現在承認當時的火箭出現了質量問題,不得不返回北京作某些修正。後來曾預定在2002年1月發射飛船,但是仍然無果而終。
推遲發射神州三號宇宙飛船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它太接近最終的載人型飛船,它首次裝備了全套的生命維持系統和模擬宇航員。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中國在神州二號宇宙飛船著陸後希望能在發射研製上保持低調。在過去,神州一號飛船的回收曾被廣泛關注,中國政府曾表示:「你們已經見到神州飛船的回收了,第二次和第一次差不多。」但有非官方消息說在神州二號脫離軌道降落的過程中一個降落傘的連接出了問題。
即使神州三號宇宙飛船回歸了地球,整個計畫仍遠未結束。神州三號宇宙飛船重新點火之前已經在軌道上與自己的軌道艙分離,其軌道艙擁有自己的一對太陽能電池板和推進系統,能夠成為一顆獨立的衛星。中國政府宣布,與神州二號飛船一樣,神州三號宇宙飛船的軌道艙在回收艙著陸之後的六個月裡將繼續作為一顆軌道衛星工作。神州二號飛船的軌道艙在回收艙著陸後的第二天進行了第一次變軌,升至388-404千米軌道。這是一次典型的衛星變軌。進一步的變軌發生於2001年1月10日和3月15日。在新的軌道上,軌道艙速度高度不斷衰竭,最終於8月24日跌入大氣層。
就軌道操作而言,因為有了神州二號宇宙飛船的先行檢驗,神州三號宇宙飛船並沒有什麼出人意料之處,也不可能像神州一號那樣產生技術上質的飛躍。但迅速的變軌操作表明中國的表現總是能讓西方驚奇。下週,就像我們可以看到的,神州三號宇宙飛船的飛行時間會比神州二號長七天,但神州三號宇宙飛船主要的進步在於通過測驗表明,飛船內部維生系統幾近可以載人。另據相關報導,中國方面將在神州三號宇宙飛船飛行過程中從飛船上發射小型子衛星。
前兩次神州宇宙飛船發射時,中國將其四艘遠望級測量船部署到了世界各地:遠望1號在中國沿岸,遠望2號在紐西蘭以東的太平洋,遠望3號位於安哥拉西海岸的大西洋,遠望4號在澳大利亞西南的印度洋。中國為「神州二號計畫」在納米比亞建立了衛星跟蹤站,應該是用以取代遠望3號的任務。
中國已經表示今年年底將要發射神州四號宇宙飛船。如果不出意外,我們明年就將看到坐在神州五號或者六號上的第一位中國宇航員。
摘自:《簡氏防務週刊》 2002年3月27日
遨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