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報導,王呈義是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新北村的黨支部書記,八屆內蒙古政協委員。據他介紹,由於連年乾旱等原因,當地農民從1995年之後幾乎沒有增收。可是為了政績,上面提出每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要增長200元,鎮上的統計數字也就不斷上升。
王呈義舉了1999年的例子。「年底村裡會計問我人均純收入怎麼報,我對他說你就看著報吧,隨個大流就行。會計給鎮上報了1700元,鎮上說不行,全鎮的人均純收入還有1950元呢,最後就報成了1900元。」王呈義說:「當年我們村人均純收入也就1200元,懸殊太大。」
1994年,新北村的農民人均收入就達到了1200元,成為當地的「小康」村。那年,人多地少的村民們恰遇附近紅山水庫有工程,一些人搞建築、跑運輸,收入可觀。到了1996年,當地建築市場蕭條,跑運輸也沒多少活兒,這些人的收入開始大幅度下降,但旗裡要求的各鄉鎮增收200元的任務要完成。到了1999年,人均純收入就漲到了1900元。「1900元的數字就是這麼來的。」王呈義說:「這還是遭了災了,要不數字比這還高。」
新北村有1300多口人,人均2.5畝土地。跟周圍大部分地區一樣,除了土地,沒有其他資源。1998年後,赤峰地區連年乾旱,翁牛特旗旱情最重,農牧民「返貧」現象嚴重。「就拿去年來說,刨去水電種子農藥費、農業稅、『三提五統』和生產建設用工等,每畝地純收入200元,地裡的人均收入也就是500元,加上勞務輸出和第三產業人均收入200元,以及養殖業人均收入100元,全部加起來也就是800多元。如果按照統計部門的演算法,肯定超出1000元。」王呈義說。
王呈義介紹說,為了統計農民的收入,旗裡農調隊在每個村都要設點,抽取不同層次的農戶發卡。農民要在卡上填寫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算出純收入。「收入」一欄,要包括打的糧食、收的柴草、餵的雞、殺的豬和吃了的雞蛋等等。「一畝地能收割1000斤玉米秸稈,一斤按3分錢計算,秸稈就是30元,這也算收入。」王呈義說。2001年,王呈義家地裡收入了1100元,加上自己和兒子的工資收入5400元,總共是6500元。全家6口人,人均純收入近1100元,離1950元的全區平均水平還有一大截。「我家的情況,在村裡算是中上等吧。」王呈義說。
身為村長,又是政協委員,王呈義經常參加鎮裡的各種會議,對情況瞭如指掌。王呈義所在的烏敦套海鎮每年的財政收入和預算外資金收入有300多萬元,但支出需要400多萬元。從1996年到現在,烏敦套海鎮6年換了4任書記和鎮長,一些幹部上臺後就搞「形象工程」、「窗口工程」,欠了不少不該欠的外債,到現在全鎮共欠外債800多萬元。一到年底,鎮領導不敢去辦公室、不敢接電話,政府工作都不能正常運轉。「這比統計數字的水分更可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