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要承受更多心理壓力
初次走進哈佛的外國學生大都經歷過一個心理調整的階段。中國學生更不例外,尤其是從國內直接考進哈佛的,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要過語言關,還要適應新的教學方式。在採訪中,記者聽到有些外國學生進了哈佛情緒特別低落,因為他原來是那個考區的第一名,可到了哈佛就顯不出來了,心理上承受不了。
在哈佛學習,學生的負擔看上去並不重。哈佛不強調分數,不提倡死讀書、讀死書,提倡無壓力狀態學習方法。可進哈佛的都是尖子學生,他們本身就有很強的競爭意識。汪寧博士說,學生的壓力很大,但這往往不是老師施加的壓力。哈佛的教學方式與國內不同,是啟髮式的,老師講完了就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了。進了哈佛的人,除了極少數外,都想走在前面,都想更快地掌握更多的知識。在哈佛大學教中文的馮禹先生說,哈佛的課程對國內來的孩子來說並不算太難,只要過了語言關,就可以從容應付。但學生們總是自己給自己加壓,不斷地增加課程。上哈佛是很累的,尤其是那些從國內來的學生,他們平均每天睡眠時間還不到5個小時。
在哈佛讀書的中國學生有200多人哈佛提倡的是各種不同文化的交融,因此每年都要招不少少數族裔和外國學生。在哈佛的本科生中,亞裔學生佔14.3%,是少數族裔中最多的。
走進哈佛校門的每個學生都各有特長,你小提琴拉得不錯,他是某個考區的數學尖子。不同特長、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融合在一起,通過交流產生一種多元文化的氛圍,這就是哈佛為什麼能夠培養出富有創造精神的畢業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哈佛大學所在的劍橋區有一所中文學校,這所學校十年如一日,每天給當地華裔孩子上兩節中文課。學校的董事長紀虎民說,從4年前開始,這所學校的孩子年年都有考上哈佛的。紀先生的女兒紀然就是其中之一。紀然5歲來到美國,在美國上的中小學。和國內一些親友的孩子相比,紀然的知識面比較廣、社交活動多。紀先生說,女兒每天還要上兩個小時的中文課,接受的是中國式的教育。用的課本是北京等6省市的統編教材,教學方法也是中國式的,強調背誦。中西合璧,形成了她的雙語優勢,而哈佛看重的正是她的這個背景。
目前,在哈佛上學的中國學生有200多人,其中從國內高中直接考到哈佛上本科的只有幾個人,其他都是從國內各大學來哈佛讀碩士或者博士的。在哈佛上本科的這些中國孩子大體分三類:一類是在美國上完中小學的,一類是在美國上了一半中小學的,還有一類是在國內上完中小學的。論基礎教育,最後一類當然最紮實,但也是到哈佛後最苦的。
在哈佛當優秀學生很辛苦
近兩年,國內出現了一系列《哈佛女孩》、《哈佛天才》這樣的書,一時間成了國內家長們用來教育子女的教材,同時也在國內掀起了一股素質教育的大討論。去年一本名為《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書風行國內,女孩的母親在書中介紹說,她的女兒劉亦婷在高考前夕被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威爾斯利學院和蒙特豪裡尤克學院四所美國名牌大學同時錄取,最終她選擇了世界頂尖級、被國內「留學指南」專家嘆之為考取它是「難於上青天」的哈佛大學,並免交每年高達3萬美元的學習和生活費用,而據說哈佛看重的就是她「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那麼她的素質和能力又是怎樣培養的呢?在書中,劉亦婷的父母傳授了許多關於素質培養的經驗,被國內大多數父母奉為家庭教育指南,紛紛效仿。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決心走訪一下《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的主人翁。但經過向多方朋友,包括哈佛的學生、老師打聽,他們都表示只是聽說過有這樣一本書,但對這個女孩的情況卻不瞭解,有些人甚至沒有聽說過她。也許,我們國內所說的天才到了人才濟濟的哈佛後,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光環吧。
當然,在哈佛的中國學生中也有不少知名度頗高的人,王淵就是其中一個。在劍橋中文學校學習過的王淵是兩年前考入哈佛大學的。她說,考哈佛當然要有優異的成績,這是最基本的,但僅僅中學的這些課程考得好還不夠,還應提前修完一些大學課程。美國提倡高中生在高中階段就提前修大學課程,學生可以根據本人的能力來選修,修得越多越好。修完一門,就考一門,要爭取拿到好成績。王淵在高中就修完了大學數學、化學、物理和歐洲歷史等多門課程。
王淵說,美國的學校要求嚴,學生也非常努力。「要想保持好的成績,只能通過提高效率和減少睡眠時間。每逢期末大考,睡眠時間就很少,一個星期睡覺的時間加起來也不過十幾個小時。」有一次,爸爸媽媽去學校看她,她不小心把作息時間表放在了桌上。那一天她只睡了15分鐘,從早上7時到7時15分。媽媽看了時間表後便放聲大哭起來。
考哈佛要過三關
近年來,全世界每年報考哈佛的有兩萬多人,但錄取率只有10%左右。今年哈佛大學的招生數額是2041人,報考的卻有1.9萬多人。
考哈佛第一關就是成績關。考上哈佛的許多考生的AST(高考)成績都是滿分或接近滿分。調查表明,有2/3考生的成績都名列所在學校畢業年級的前10名。但成績優秀並不能保證考上哈佛。有的考生AST考了滿分(1600分),沒有被錄取,而有的考生只考了1420分,卻被錄取了。差別就在綜合素質。
在美國考哈佛還要過面試關。每年哈佛都邀請各地的校友擔任面試老師。這些人大多是教師、律師和公務員等。哈佛不規定統一的面試題,由他們根據情況來提問。給紀虎民先生的女兒紀然面試的就是一位律師。那位律師問紀然:「前年這個城市曾發生了一件黑人與白人學生之間的強姦案,不知道你聽說了沒有?你有什麼看法?」由於紀然平時就注意看新聞,家裡也訂有不少時事報刊,她還常常和同學討論時事問題,這樣的問題當然難不住她。她不僅講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還談了自己的看法。後來紀虎民先生聽說,那位律師對紀然的印象相當不錯。
哈佛的錄取標準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看你是否系統地參加了社會活動。紀先生說,對中國孩子來說,要取得好的成績並不難,難的是要從小具有社會責任感。美國的中學教育就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孩子們從中學起就要用一定的課外時間來做社區服務,比如到老人院去工作,給傷殘兒童講課等。
除學習外還要瞭解社會
在哈佛的校門上刻著這樣一段話:「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許多哈佛人稱之為「校訓」。這個「校訓」滲透在哈佛的校園文化和教學思想當中。
哈佛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注意培養的是綜合素質,從國內來的學生往往需要在這方面花更多的時間補課,尤其是在獨立工作能力、人際交往和動手能力方面。
瞭解社會是哈佛學生的「必修課」。他們大都在讀書期間堅持做義工,比如到附近的中小學去講課,幫助改作業;到醫院去做看護等。不少學生還利用假期到華盛頓去給國會議員做助手,或是去歐洲某個大學學習,還有的到附近社區去做社會調查。王淵說,她高中四年,每天下午都要去做義工,到老人院去幫助老人料理生活,給傷殘兒童上課,或是給新移民講選舉法等。進了哈佛後她仍然每週都去當地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以便積累實際經驗,為在法學院深造打基礎。哈佛學生的履歷表上,都有「社會服務」這一條。不僅考哈佛時要看,從哈佛畢業時也要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