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地鐵運營公司對外公布的解釋,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時段,原本載客2000人的地鐵列車,現在在某些站點常常要運載3000多人。記者今天早晨8點在上海地鐵一號線「蓮花路站」上車時,車廂裡就已經出現乘客「碰肩擠踵」的局面,到運行兩站後的地鐵「上海南站站」時,記者留心了一下週圍不到1平方米內的乘客人數:同記者併肩的有7人,這7人之外幾乎還是這麼多。粗略估計,此時地鐵車廂內每平方米人數約在15-20人。而此時,地鐵站內的工作人員對尚未上車的乘客大聲說道:「擠呀,擠呀,快擠一擠就進去了……」。儘管地鐵車廂內早已是水泄不通。
據記者瞭解,近年來,上海地鐵建設發展很快,目前軌道總長度已經超過60公里。地鐵的快速發展,使很多原來住在上海中心城區的人,越來越多的遷到內環線外的地鐵沿線居住。這些市民主要依賴地鐵出行。
其實,在規劃設計時,上海有關方面早就考慮到了這一情況,因此在地鐵運能設計上也早有準備。據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關人士稱,當初他們設計的地鐵一號線遠景運能為日流量268萬人次,二號線是223萬人次。應該說,按照這樣的運能,上海地鐵應該是十分寬鬆舒適的,根本不會出現如今這樣「人擠人」的局面。
那麼,為什麼具備如此高運能的上海地鐵,而今卻不堪高峰時刻的滾滾人流呢?原來,正因為上海地鐵建設的迅速推進,使地鐵列車的到位反而落在了後面。現在,地鐵一號線有8列列車被「挪東牆補西牆」地支援地鐵明珠線的運營了。結果形成「一號線吃不好,明珠線吃不飽」的尷尬局面。據悉,目前,上海地鐵因車輛數量少、發車間隔長使得設計運能只發揮了區區20%。
但儘管如此,也有乘客對地鐵運營調度的運籌配置提出了質疑。因為,在上海地鐵的高峰運行中,一個很明顯的特徵是,客流量高度不均衡。一般情況下,上班高峰時,一號線地鐵往上海火車站方向客流最大的區間是莘莊站到人民廣場站,隨後幾站客流很少;反過來,往莘莊方向的列車,客流最大的區間是上海火車站到徐家匯站,此後數站客流十分稀鬆。下班高峰時的情形幾乎正好截然相反。而兩個對開方向中,人民廣場站又是客流最大的集散中心。
根據這一客流特徵,因此有乘客建議,地鐵運營公司可否安排一些區間車,專門用於高峰時刻疏散擁擠的客流,提高運營的效率。區間車在不在區間內的車站採取「通過不停車」的方式快速通過,節省時間回頭在相反的區間段運行。這樣的調度無疑會在當前車輛數量不足的情況下,挖掘現有車輛的運行潛力,縮短運行間隔,提高運營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