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報導宣稱,牛津大學頒發校長令,授予一位正在牛津讀二年級的19歲的女孩博士學位和6萬英鎊的最高獎學金的殊榮,該女孩在學校的考試中以11項科目全部名列第一的成績,打破了牛津大學800年的歷史記錄,這位女孩的國籍清楚地寫著:她來自中國。英國的《太陽報》已刊載了此事。
無論如何,這則報導在滿足我們的自尊心方面,算得上是一個極為珍貴的「鮮活材料」。只是在牛津大學向中國的媒體發來傳真,當事人自己也出來澄清,這則消息被證實為不實報導的時候,不少熱衷於此的國人才感到有些泄氣。「牛津女孩」的報導,可算是媒體今年在大肆炒作「哈佛女孩」之後的又一個更加動人的「傑作」了。本人無意探究這類報導具體是如何出籠的,倒是情不自禁地想到,這些報導的出現,所反映出來的社會背景,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
近些年來,一種浮躁的心理、一種虛幻的民族自豪感正越來越多地滋生和蔓延,某些東西甚至扯上愛國主義的旗幟,進而理直氣壯地叫得響亮。而依賴幻想來張揚民族自豪感的出版物也頻頻問世。1995年有人出版《紅色艦隊》一書,而時下市面上忽然冒出《「神龍號」出擊》一書,兩本書竟然都是夢想著2010年中國與某大強國在海上交戰,對方被打得一敗塗地。此類書受到了不少同屬於熱血青年陣線者的高度評價。本人注意到,在那些頗為暢銷的地攤書籍中,近年來這類「扣人心弦」並最終「讓國人自信心大振」的「純粹熱血衝動」的文學作品並不少見。如此說來,虛幻的自信心、虛幻的民族自豪感,也算並不鮮見。
出版者舉起民族自信心的旗幟,過於媚俗地弄出這些粗製濫造的東西,動機還是賺錢牟利。可是,媒體在一些報導之中,摻進同樣一些媚俗的東西,卻也日漸平常。去年奧運會剛剛結束,有媒體就評出奧運十大美女,中國人佔了3位;十大俊男,中國人也佔了2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搞出來媚俗的。更讓人吃驚的是,今年2月的最後一天,國內一家知名通訊社的名牌刊物,評出「環球20位最具影響的世紀女性」,華人竟然佔了11位,其中一兩位我卻從未聽說過。算是我的識見短淺,可就評出的結果來看,卻也顯然是以突出自我為目標。所有這些,難道不是站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面,或者說像是井底之蛙那樣地「觀世界」嗎?
把這些和「牛津女孩」扯到一起,稍一對照,就會發現炒作者、故弄玄虛者或多或少地有著共同的特徵:既把自己標榜為愛國主義者,充滿民族自豪感的人,還要鼓動人們起來吶喊,事實上自己心裏又發虛、浮躁,以至於只好靠著幻想進行炒作和媚俗。
培養愛國主義和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是每一個社會及其公民的應盡之職,中國更不例外,我們也時常為在國際上展示中華民族的傑出成就而自豪、驕傲,將民族的復興作為共同的大業。可若是只依賴於幻想,信賴於對事件的惡性炒作,靠著媚俗去打動他人,炮製出一個又一個挑戰英吉利海峽的「民族英雄」、「飛黃英雄」、智慧超群的「牛津女孩」、出類拔萃的「哈佛女孩」、以自我為中心「觀世界」的評選等,用形形色色的虛幻、夢想、炒作和精神勝利法來描繪民族的復興,展示民族的自信心,那麼我以為,這一類華而不實或憑空捏造的東西還是少一些為好。畢竟,我們有著太多的實事要做,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去幹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