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罷這篇文章,讓人感觸最深的,莫過於這篇文章對李鴻章的極端「愚蠢」的描述。他「愚蠢」到如此地步,甘願地承擔「人情所最難堪」、「費力不討好」之事,這使得「每次在國家面臨危機時出來收拾殘局的李鴻章,都被國人目為賣國者」,而成了舉國的「公敵」。他自作自受,成了「中國人在上一個世紀之交那段悲傷的日子裡終於揪出的一個『罪魁禍首』」,他一直到死,都在「讓國人因為遭受屈辱而積澱的憤恨在怒斥他的過程中得到宣泄。」
然而,在這感觸的背後,筆者又有另一番感觸:對李鴻章的評價,中國人決非直到今天才恍然大悟。至少,筆者在80年代,就讀到史學界關於李鴻章的比較客觀評價。為何《李鴻章之死》這篇文章在當今中國格外引人關注呢?
這是因為,當今中國的新一代官僚們的絕頂「聰明」與李鴻章的極端「愚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情所難堪」的、「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總是被中國的新一代官僚們巧妙地繞了過去,他們既不屑於做,更不想去做。恰恰相反,「有人情面子」、「不費力又討好」之事,中國的新一代官僚們倒是做得鏗鏘有力,因為這可以十分容易地凸顯出「政績」。這才是《李鴻章之死》這篇文章在當今中國喚起了人們關注的原因。
茲以「讓民營企業主入黨」一事為例來說明中國的新一代官僚們的絕頂「聰明」。這是目前中國最迫切之事嗎?顯然,今日之中國,絕非民營企業主有強烈的入黨要求,他們並非遞交了多年的入黨申請書而求之不得。顯然,今日之中國,也絕非中國共產黨非吸收民營企業主入黨不可,以至於沒有民營企業主的入黨,中國共產黨就無法運轉。事實上,此事之所以在今天要拿到台面上來搖旗吶喊,僅僅是因為,此乃「不費力又討好」之事,此乃「有人情面子」之舉:民營企業主已經有了足夠的經濟資本,入了黨便可再撈取一筆政治資本,何樂而不為之?中國的新一代官僚們又可以把動員了多少企業主入了黨,來作為「政績」,又何樂而不為之?
但是,如果中國的新一代官僚們個個都如此絕頂「聰明」,中國還有什麼希望?但願中國的新一代官僚們也借鑒李鴻章的「愚蠢」,能做一些「人情所難堪」的、「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事實上,目前中國更迫切之事,不是「讓民營企業主入黨」,而應當是「讓民營企業主納稅」。據經濟學家胡鞍鋼估計,中國每年的稅收流失大概為5700-6800億元,在這巨大的流失金額中,民營企業主和他們的僱員們的偷漏稅佔了多少?每個中國人都應當心知肚明。這一偷漏稅的金額已經足以保證全中國數千萬下崗工人有飯吃。這一偷漏稅的金額也足以解決全中國農村的孩子的義務教育問題。
設想一下,要是讓中國的各級黨政官員,深入到每一家民營企業,動員企業主嚴格照章納稅,並以此作為「政績」,這樣的「政績」,而不是動員入黨的政績,會帶來什麼後果?當然,這種催人交錢的事情,是「人情所難堪」之事,是「費力不討好」之舉。但卻是正大光明之舉!無論如何,這種難堪也絕不比當年的李鴻章更難堪吧!
所以,今日之中國需要李鴻章。但願所有中國黨政官員們都學習李鴻章的品格,少玩弄些小「聰明」,少從事些「作秀」之舉,多做一些雖是「人情所難堪」、但益國益民的事情。
最後,必須說明的是,歷史是公正的,李鴻章得到了應有的「報應」:中國人終於為過去錯怪了他而感到自責。100年以後的今天,人們依然把李鴻章看作是竭力扭轉民族危難的功臣:他使面臨滅頂的中華民族之災難緩解到了最低限度。他的「非敢愛身,惟虞辱命」之品格,他的「一息尚存,萬程當赴」之氣概,必將成為當今中國人的楷模。
今日之中國需要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