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2時45分,李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市滿都海公園東門口等待一位採訪對象,等了10分鐘,被採訪者未到,記者有點焦急,便點了一支煙在門口來回走著。又過了5分鐘,被採訪者還沒來,這時兩個穿黑色茄克的年輕人向李記者走來,其中一個撩開衣襟顯示了一下證件,沒容記者看清,便對記者說:「跟我走一趟。」李記者非常迷惑,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要跟他們走。就在李記者疑惑不解時,兩人上前便將他的骼膊擰起來,他本能地反抗並大聲質問:「你們究竟是幹什麼的,我沒有犯法,你們憑什麼抓我。」其中一個人說:「我們是幹什麼的,你不用管。」李記者更加疑惑,一邊掙紮著一邊說:「我是記者,你們為什麼抓我。」「記者怎麼了,記者怎麼了。」一個嚷到,另一個罵道:「你這個小×還挺硬。」
這時又過來兩個年輕人,身高1.70米左右,這兩個人說:「把這傢伙銬上,銬上。」緊接著,記者的手被反擰背後,雙手被銬上了。記者被按得彎下了腰,抬不起頭,他很恐慌地大聲嚷道:「你們憑什麼抓我,我是記者,我沒有犯罪!」這時,李記者已經被按倒在地上,一個人抓住記者的頭髮狠狠地用腳踢了幾下,又過來一個人用拳頭往李記者頭上、身上猛打。李記者的頭被踢破,鮮血直流,流在了衣服上,灑在了地上,記者不住地申辯,這時,又一個人用手卡住他的脖子,摀住嘴,幾個人又將記者暴打了一頓,後拖到馬路旁。
李愛平記者在被拖的時候,聯想起晨報曾報導過的「柯珍勇事件」,以為是假警察的行為,心裏很恐慌,不停地喊:「請快報警,我是記者。」這時他看見其約見的採訪對象騎車趕來,忙喊其名字並告訴其報警。隨後,記者被拖到路口,推上一輛車牌號為蒙A0264的出租車。
出租車開走的一剎那,記者以為自己被綁架了,大腦一片空白。出租車上,有兩人不斷地毆打記者,其中一個態度強硬地說:「小子,這回你服不服。」記者爭辯到:「我是記者,你們怎麼學的『三項教育』,怎麼隨便抓人,怎麼能打人?」出租車隨後開進了大學東路派出所的大院內,記者被帶到四樓的刑警中隊室。此時,記者頭部的傷口還在流血,面部傷痕纍纍。警察將記者的錢包、腰帶及衣兜裡所有的東西全部掏出後,打開手銬,讓記者到洗手間洗了一下臉,然後接受審問。
警察並沒有作詳細的詢問,只在知道李記者的身份及簡單情況後就決定放人。當讓李記者簽字時,他對筆錄中的一條:「被捕者的頭是在地上撞破的」,提出了質疑,筆錄者態度蠻橫地問:「你說怎麼辦!」記者在催促之下在筆錄上按了手印。在此期間,記者的傳呼機多次響起,卻不准回電話。在一切結束之後,一位干警冷冷地說:「這次是誤抓,沒事了,你可以走了。」
李記者從大學東路派出所出來時是3︰50。緊急搜救「失蹤」記者在李愛平記者被莫名其妙地抓後,被採訪者馬上撥打了110,並通知了報社。報社領導對此事十分重視和關心,立即責成採訪中心一方面報警,一方面尋找。
報社派人到大學西路派出所報了案,被採訪者提供了目擊線索,隨後警方根據種種跡象以綁架案立案,並對李記者的下落展開了緊鑼密鼓的調查。
與此同時,報社內記者多次傳呼李愛平,期盼回呼,希望找到他的下落。可三個小時的各種努力均石沉大海般杳無聲息。3點50分。在李記者被放出來後,立即打通晨報電話,這一場驚嚇才算結束。當記者回到報社時,臉部青腫,上衣上有大片的血跡,頭上幾厘米的傷口還不停地往外流著血……派出所拒絕採訪在接到李記者電話並聽其敘述了事情經過後,那時大約是下午4時左右,報社立即派記者前往大學東路派出所進行採訪,想瞭解一下這次事件發生的具體情況想搞清楚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的記者遭受如此「待遇」。
當記者來到大學東路派出所時,遇見一位姓李的所長,李所長說:「沒有發生誤捕現象,我們只逮捕了一吸毒的女子,並未抓男子。」之後,在李愛平記者的引領下,記者們又一次來到大學東路派出所,記者們隨李愛平來到四樓刑警中隊辦公室,還未等記者開口說話,屋內的兩位「便衣」便生硬地將記者們趕出了辦公室。在另一間辦公室,李愛平找到了抓他的一位干警,這位干警正在床上睡著。記者向其詢問有沒有發生過誤抓事件時,干警失口否認,然後將辦公室的門一關,記者們就這樣被拒之門外。
11月16日晚,呼市公安局賽罕分局刑警大隊馬教導員、哈副大隊長、中山東路刑警中隊雲隊長來到了晨報。
寒暄之後,三位道明瞭來意:對今日中午發生的事件表示歉意,看望被打的李愛平。哈副大隊長解釋說,誤抓李愛平是一場「誤會」,純屬巧合。當時,刑警隊員們正在守候一名前來取「貨」的吸毒人員,時間、地點和李愛平出現的時間和地點一致,加上刑警們上前拘捕時,李愛平有「反抗行為」,所以被「制服」。馬教導員代表賽罕公安刑警大隊對此事的發生表示歉意,承諾要對下屬干警加強管理、杜絕類似事件再度發生。中山東路刑警中隊雲隊長表示:願意承擔李愛平的醫藥費、營養補貼等,並且準備對李愛平給予適當的補償。隨後,一行三人前往內蒙古醫院,看望了在那裡輸液治療的李愛平。截至記者發稿時,「誤抓」並毆打李愛平的刑警仍未露面,對李愛平的補償也沒有明確說法。
《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