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六比金汗召集各貝勒,嘉獎踴躍道命之貝勒,訓斥怠緩之人。皇太極諭:「朕以察哈爾不道,整旅往征,先期諭令爾等率本部兵來會。今爾等所領之兵,多寡不齊,遲速亦異,惟科爾沁部土謝圖額駙奧巴率來軍士甚多,又不惜所蓄馬匹,散給部眾,疾馳來會」,「足見立心誠愨,憂樂相同,聯甚嘉之」。至於舅舅吳克善的行動,則使「朕心不甚歡樂」。扎魯特部諸貝勒,「尚屬實心效力」,敖漢、奈曼諸貝勒,亦「較優,然也未為盡善」。巴林諸貝勒似尚畏懼察哈爾,且「吝惜馬匹,怠緩不前」,阿祿諸貝勒「深受林丹汗之欺凌,乃此次並不思仗朕之力以復仇,而不多發兵馬」,「僅以一旅之師勉強應命」,「應俟班師日議罪」。各貝勒皆叩首受命。這次訓諭,對激勵和鞭策蒙古踴躍從征,起了很大作用。
皇太極下令,日夜兼程,直取林丹汗住地,一舉蕩平察哈爾。四月二十二日,大軍過興安嶺,行軍已達一千三百多里(從瀋陽算起)。但是,連一個察哈爾人也未看到,原來鑲黃旗團山額真達爾哈家的兩名舊蒙古人,於十八日夜間潛盜良馬六匹,飛奔察哈爾,通知金兵大舉來攻。「林丹汗問之大懼,遍諭部眾,棄本土而奔,遣人赴歸化城(今內蒙呼和浩特),驅富民及牲畜盡渡黃河。察哈爾國人倉卒逃遁,一切輜重,皆委之而去。」
皇太極知悉此情,諭領兵諸貝勒大臣:「察哈爾知我整旅而來,必不敢交鋒,追愈急,則彼遁愈遠,我軍馬疲糧竭,不如且赴歸化城暫住」。於是大軍向歸化城前進。五月二十三日,至木魯哈喇克沁,分兵兩翼,左翼以貝勒阿濟格為帥,率科爾沁土謝國額駙奧巴及巴林、扎魯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祿等部兵一萬,往掠大同、宣府邊外一帶察哈爾部民;右翼命濟爾哈朗、岳托、德格類、薩哈廉、多爾袞、多鋒、豪格等貝勒領兵二萬,往掠歸化城黃河一帶部民;汗與大貝勒代善、貝勒莽古爾泰統大軍繼進。二十七日獲悉,林丹汗聞金兵入境,驚慌失措,「盡攜部民、牲畜、財物,渡黃河以遁,所遺止窮民耳」。這一天,大軍行馳七百里,西至黃河木訥漢山,東至宣府,自歸化城南及明國邊境,「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歸附者,編為戶口」。
一些蒙古人逃入明境沙河堡,皇太極致書堡中明將,索取選人,稱:「我北征察哈爾,窮追四十一日,擒其哨卒訊之,雲已星夜逃去」,「我欲收其部民,因還兵克歸化城」,「近聞察哈爾所造人畜財物,為爾等收留,當-一歸還於我。否則,自取禍患。」明將大驚,立即送還逃入蒙古及欲賞與林丹汗之財物,計有男婦三百二十名、牲畜一千餘及所賞納緞布帛六千餘匹。宣府守將亦將犒賞察哈爾汗所財物存在張家口者,全部獻出,計級布及虎豹狐徽等應共一萬二千五百匹(張)。明宣府巡撫、總兵又遵金汗諭旨,議和通市,贈獻黃金、白銀、蟒緞、布匹、茶葉數千(匹、兩、包)。六月二十四日,大軍紮營於張家口外喀喇把爾噶孫,「列三十營,聯絡四十里」。分略各路大兵,「所至村堡,悉焚其廬舍,棄其糧糗,各籍所俘獲,以聞於上,共計人口牲畜十萬有餘」。
皇太極認為此戰國的基本達到,遂統軍東返,於七月二十四日回到瀋陽。此行往返萬餘裡,歷時三個月零二十六天,雖未生擒林丹汗,但已給其以致命打擊,逼其丟棄本土遠逃,察哈爾部分崩瓦解。林丹汗率殘部星夜逃往西藏,「臣民素苦其暴虐,抗違不行」,原有三十餘萬部眾,途中逃散者十之七八。到天聰八年,無處安身東選西通的林丹汗,病死於青海大草灘,余部紛紛回歸,投順於金汗。天聰九年二月,多爾袞等貝勒奉諭統兵一萬,往尋林丹汗之子額哲,於四月降額哲及其母蘇泰太后,並獲元朝歷代傳國玉璽。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竇土門福晉,以及其他貝勒、寨桑,紛率所部來歸。漠南蒙古各部悉隸金汗之下。
皇太極深知,只靠一二次征剿和隨從效力,並不能使各部蒙古長期歸順於己,也不能僅僅依靠盟誓,而須以武力作後盾,用制度、法令來約束各部,使他們聽從金汗統轄和指揮。天聰三年正月,他頒敕諭於科爾沁、敖漢、奈曼、喀爾喀,喀喇沁,「令悉道我朝制度」。三月,他又遣使巨赍敕,「諭歸順各部蒙古諸貝勒,申定軍令」,規定凡遇出師之時,宜踴躍爭赴,協力同心,不得遲期。若征察哈爾,凡管旗之諸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須從征,違者,罰馬一百匹駝十頭。遲三日不至約會之地,罰馬十匹。若征明國,每旗大貝勒一員、臺吉二員,率精兵百人從征,違者,罰馬一千匹、駝百頭。於相約會集之地擄掠者,罰馬百匹、駝十頭。
天聰八年正月,皇太極借外藩蒙古科爾沁、敖漢、阿祿、喀喇沁、奈曼、四子部落等部貝勒來朝的機會,具體定其法例。他諭告諸貝勒:「爾蒙古請部落,向因法制未備,陋習不除」,今與諸貝勒約定:凡貝勒奪有夫之婦配與他人者,罰馬五十匹、駝五隻,其納婦之人,罰七九之數,給與原夫。姦有夫之婦,據投別貝勒者,男婦俱論死,取其妻子牲畜,盡給原夫,如貝勒不執送,罰貝勒馬五十匹、駝五隻。盔甲、綿甲、馬鬃尾無牌印,以及盜纓等不遵金國制度者,俱罪之。
同年十月,遣使者阿什達爾漢前往蒙古,在碩翁科爾大會敖漢、奈曼、巴林、扎魯特、翁牛特、四子、吳喇忒、喀喇沁、土默特、塔賴各部管事大小請貝勒,分定各部地界,嚴禁各部互相侵越。第二年天聰九年二月,又編審內外喀喇沁蒙古壯丁,除盲人及手足殘廢者外,年六十歲以下、十八歲以上,俱照例編審,共編壯丁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名,其中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右翼旗、土默特三旗壯丁共九千一百二十三名,仍隸於滿洲八旗之內,另外七千八百三十萬,加上舊蒙古,正式編立蒙古八旗,分由阿代、達賴、恩格圖、布彥代、伊拜、蘇納、吳賴、扈什布等八人為困山額真,各旗均設梅勒章京、甲喇章京各二員。
漠南蒙古各部的統一及蒙古八旗的編立,為金國擴大了兵源,增加了兵馬,加強了滿蒙聯盟,消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對全國的鞏固和強大,以及對明國的征討,均起了重大作用,從此以後,金國汗便可全力攻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