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對成員國的影響
全球化對於同等大小的國家來說,有利於發達國家的資本和不發達國家的勞動力,讓前者獲得一種超額利潤,資本具有很高的生產力,它可以在國際上獲得新的市場和新的超額利潤;讓後者提高出國產品的競爭力,因為落後國家的勞動力非常便宜,所以他的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會低於發達國家,在像中國這樣的不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首先獲益的是這個國家的勞動力,因為他們的產品本來在國內是過乘的,一旦全球化就可以銷售到全世界各國。現在世界對中國的產品已經感到恐慌,我在美國要買一個不是中國生產的小商品是很困難的。在印度,現在他們的報紙宣稱中國的產品已經造成很大的衝擊,它的產品質量比如摩托車可能比日本差一點,但價格要比日本便宜很多很多。最近我聽說中國的春蘭空調進入了日本,日本人說真正的中國狼來了。中國的海爾冰箱、海爾空調、海爾電器在美國大商場也隨處可見。主要的競爭力在於勞動力便宜。
但是全球化不利於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和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尤其是國有資本。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的勞工階級是反對全球化的,因為他們的勞動力是非常昂貴的,市場價格高於中國。由此引起兩方面的反映,一方面強迫美國的資本輸出,輸出到勞動力相對落後的國家,在本國勞動力的供應力就會下降--美國勞工的被工作機會就會下降,而且對勞工的談判地位形成極大的打擊,資方會要求價格下降,所以對勞工階級是非常不利的;此外,他們的國內產品會遇到外來產品的劇烈競爭,生產同類產品的廠家要縮減生產甚至倒閉,就會減少雇佣工人的數量。所以我們看到,在美國召開全球化會議的時候,堅決反對全球化的是美國的勞工階層。我們國家的一些人士,居然聲稱自己是代表中國的勞工階級反對中國加入WTO,我認為是在經濟學上的無知,連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也沒有。
但是全球化不利於落後國家的資本,尤其是不利於落後國家的國有資本,所以在中國我們發現一些維護社會主義舊制度的、維護國有經濟的左派們,堅決反對全球化。因為大家知道,國際資本一旦進入中國大陸,那些國有資本等於自殺,不可能和這些國際資本相競爭,你想中國的航空公司怎麼可能與美國的航空公司競爭呢?中國電器產業怎麼可能和美國日本的電訊產業相競爭呢?中國的銀行怎麼可能和美國的銀行競爭?不可能!所以,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就是一批殺手進入中國,它們要謀殺中國的國有企業。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一批左派們感到了落後國家資本的生死存亡。我想,鄧力群是堅決反對全球化的,從他們的立場出發,只能是這樣的。國際資本進入,對於中國國有經濟顯然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另外,我們看到美國的資方--代表資本輸出的方面,積極支持中國加入WTO,給中國PNTR,因為這複合他資本的利益,他有這種需求,因為它不僅能使美國的國內資本獲得國外的超額利潤,還可以降低本國勞動力的價格,國際的勞動力價格就會有個平均化的過程,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就會上升,美國的勞動力價格就會下降,經過這個平均化的過程,對美國的資產階級、資本家在國內與雇佣工人談判取得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地位,所以美國前500強的那些總裁們對中國加入WTO是給予積極支持的,不管布希怎樣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他必須支持中國加入WTO,因為共和黨代表的主要是美國資方的利益。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既然加入WTO不利於中國的資本尤其是國有資本,為什麼江澤民和朱鎔基會積極主張中國加入WTO?難道他們看不到一批殺手進入中國對中國國有資本的打擊嗎?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問題,如果把它說穿了就是:即使是江澤民朱鎔基看到國營企業被判死刑,但是他們不想成為謀殺國有企業的凶手,他們是在雇凶殺人。我想指出的是他們對國有企業的一種"謀殺方式",用中國所謂的謀略學來說,這是借刀殺人--借國際資本的刀,來殺中國的國有企業。我想,他們如果讓國有企業都倒閉,那麼他們認為他們不好去見馬克思(在歷史上……)。江澤民有一段話反映了他的心態,他和一個他的智囊談問題,智囊問你為何不加快改革步伐,為什麼時機都成熟了你不把中國的政治改革推向一個更大的前景?他說,我認為在我手上紅旗不能倒(言下之意,我之後紅旗怎麼樣不是我關心的事情)。這是一種心態,即使中國的領導人已經看到了,國有企業被判了死刑,這是肯定的,而他們不想做執行人,加入WTO是對國有企業執行死刑的最後判決。也許這個判斷完全錯了,我只是提供一個看法。所以從短期看,加入WTO對國有企業有負面影響的主要是國有企業的破產加速,對破產企業的工人打擊是非常打的,但從長期看,中國的勞動力絕對是處於一個在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他們會被大量的外資企業所雇佣,他們的境遇會隨長期的發展而改善,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和美國勞動力的價格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斷趨近,這在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以前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的勞工的價格也是很低的,現在他們的勞動力價格已經接近西方發達國家了,香港教授的工資還是全球最高的。
全球化對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影響:全球化有力於大國,不利於小國
小國對特定市場的依賴性要比大國大得多,小國他們生產的產品是有限的,產品種類是很小的,對特定市場的依賴非常大。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中國與韓國之間的貿易戰,第二個是中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戰,中國和韓國之間的貿易戰是去年發生的,爭議是山東的大蒜,兩天之內中國就獲得了勝利,山東大蒜基本壟斷了韓國的市場,韓國的蒜農就抗議,強迫政府制裁中國的大蒜--限制中國的大蒜進口,這個政策宣布以後,朱鎔基第二天就宣布限制進口韓國的車載電話和它的一些電子產品,包括電腦的一些零配件,我記得,韓國好像在第三天就投降了--放棄對中國的制裁。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大家知道,中國經濟對山東蒜農的依賴遠遠小於韓國經濟對於IG和大宇公司的依賴,這是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中國制裁的對象是韓國經濟的命脈,是韓國的領頭羊;韓國制裁的是如要排一萬名它是一萬零一名的那個,山東蒜農的經濟補償山東自己就可以解決,給它轉產,種蘋果,它的餘地非常大,一個大國經得住你的任何制裁。所以只一個回合韓國就投降了,連談判都不需要。今年跟日本也發生同樣的問題,也是山東,山東的菜籽油、也包括一部分大蒜,日本農民抗議,日本也宣布限制進口中國的這些農產品,大家知道,現在中國宣布提高若干種日本進口汽車的關稅,增加一倍,我已經看到報導,日本三大汽車公司放棄對中國的市場,包括豐田公司、日產公司,日本政府馬上表示,願意和中國政府談判。日本比韓國大,它對市場的依賴性,要遠遠小於韓國,但是它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一定大於中國對日本市場的依賴性,所以它有一個緩衝的時間可以去談判,但是我想這個談判的勝利者一定不是日本,因為中國不買日本的汽車可以買世界各國的汽車,而且歐盟非常高興、美國非常高興,因為中國市場的選擇性是非常大的。我想舉這些例子來說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對大國有利。
地緣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化帶來的必然後果
在全球化過程中處最於有利地位的當然是又發達又巨大的國家,比如美國,為了爭取這個有利地位,發達地區的小國開始謀求經濟一體化,即地緣經濟化,比如歐盟,在發達經濟保護下組成一個大的聯盟,減少對市場的依賴性,而且爭取到更好的談判地位;落後國家的大國比如俄國和中國,它就要爭取發展,通過改革爭取一個發達的地位,那麼中國在未來全球化的過程中隨著它的發展地位會越來越穩定;歐盟向東部的擴展,擴大到東歐,給美國是個巨大的刺激,我想下一步像剛才嚴家祺老師講的,美國是否會擴大他的版圖?我認為是可能的,現在正在謀求北美經濟一體化,美加同盟加上與墨西哥同盟,都為了對抗歐盟的進一步擴張。在這種全球化和地緣經濟一體化的壓力下,亞洲有沒有可能成立一個"亞盟"呢?現在的東盟不是一個有價值的東西,朱鎔基現在倡導中國、日本和韓國成立東亞經濟聯合體,但是問題是在歐盟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兩個國家是德國和法國,在亞洲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國家可能是中國和日本,但是不同的是日本因為始終不進行戰爭道歉,態度非常惡劣,遠遠差於德國,所以得不到亞洲人民的原諒,而德國已經贏得了歐洲人民的原諒,所以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力一定遠遠低於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而中國又不像法國那樣民主、是個專制主義國家,亞洲各國對中國的懼怕遠遠大於歐洲國家對法國的懼怕,所以這兩個國家在亞洲將來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多大的角色我現在不敢肯定,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中國民主化的速度一定遠遠快於日本道歉的速度,日本死不道歉是日本民族的性格所決定的,但是不能說中國的專制是中國人民的性格。
由此看來,結論已經很清除了,中國在未來亞洲同盟中發揮的作用一定遠遠大於日本。這是我推導的一個結論。
既然經濟一體化的壓力這樣大,臺灣獨立於中國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為它有經濟依賴性,它對大陸有經濟依賴,所以我不認為,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問題,統一的動力是長遠的,經濟的,所以是人文的問題,現在獨立化的問題是心理的問題是政治的問題,因為他長期受欺壓,心理問題的緩解要遠遠快於人文問題的解決,臺灣和中國的人文連接是不可能分割的,而政治問題也就是中國的民主化問題。(本文是作者在21世紀中國基金會舉辦的"全球化:中國與兩岸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金泗泊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中國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