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一期亞洲週刊報導,曾有日本人說笑話:「日本人給中國人包餃子,就像中國人給日本人捏壽司,吃力不討好。」但也有例外。日前,東京港區戲劇節連續三天由清一色的日本演員演京劇,不僅令日本觀眾大飽眼福,不少華人京劇迷也來一解鄉愁,觀後連連讚道:「若非道白用的是日語,簡直不覺得是在東京看戲。」這臺戲是日本的京劇研究會推出的,會長鹽澤伴子在公演當天接受亞洲週刊專訪。演話劇出身的鹽澤迷上京劇已有二十多年,她原本師從著名導演木村鈴吉,研究德國現代戲劇家布萊希特,由於布氏戲劇吸收東方戲劇的元素,喚起鹽澤對中國京劇的憧憬。一九八二年後,鹽澤和同行開始學習和排演京劇,八六年中國京劇院到日本公演,鹽澤等人捧著錄影機跑到中國演員下榻的酒店,請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光和劉習中等人觀看他們的演出影帶,這些素不相識的日本京劇迷令中國藝術家大為感動,臨時決定抽空給鹽澤等人說戲。八七年,鹽澤乾脆到北京留學,當年中國戲曲學院不收外國留學生,鹽澤只得到北京體育大學報名學太極拳,每週兩次到中國戲曲學院向劉習中學戲。這年,鹽澤和留學中國的日本京劇迷組成了京劇研究會,每年排練京劇,不僅上演京劇傳統劇目《霸王別姬》、《白蛇傳》和《拾玉鐲》,還把布萊希特的戲劇《YESMAN,NOMAN》等改編成京劇,每隔三年,京劇研究會都帶著新排演的劇目到中國演出。
一談到中國的京劇,鹽澤格外神采飛揚:「學戲的人都需要掌握多方面的藝術基本功,像舞蹈、唱歌、道白和武術等,唯有京劇能夠在同一齣戲裡充分發揮所有種類的藝術技能,換句話說,京劇是綜合性最高的藝術劇種,它時而是歌劇,時而是功夫劇,時而是舞劇,時而是喜劇小品,對演員的挑戰極大。」
鹽澤扮演過《霸王別姬》中的虞姬、《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和《三岔口》中的劉利華,她說日本京劇的唱念做打四項基本功中最難的還是唱。道理很簡單,因為日語和中文的發聲不同,更何況京劇還有特殊的發聲方式,要唱得地道真要下番苦功呢。
京劇研究會的這次演出中,有的劇目用日語,有的用華語,有的則是混用兩種語言,如保留劇目中《春草闖堂》、《辛安驛》等劇。鹽澤解釋說,把京劇道白和唱詞都譯成日語,當然方便日本觀眾欣賞,但是有的唱腔如果使用日語,就很難唱出原有的☆味,例如老生和小生的唱段;另外,同是旦角,花旦唱段用日語,聽起來不嫌生硬,但是青衣唱段卻最好用華語,同時打字幕。所以研究會每到排練新劇目,就煞費苦心考慮怎樣既照顧觀眾,又保持京劇的特色。翻譯劇本也是一項浩大工程,通常先由翻譯家吉田登志子與平林宣和將劇本翻成日文,再由戲劇家加野康一加工為舞台語言。
今年的港區戲劇節上,京劇研究會除了表演京劇身段和京劇清唱外,還推出了在中國已極少上演的「幕間折子戲」《打城隍》和《送親演禮》,由於是以丑角為中心、道白為主的喜劇,全部用日語演出。《打城隍》為《孟姜女》中的一幕,是悲劇中穿插的喜劇,儘管這些故事跟日本今天的現實相去甚遠,觀眾仍然不時為之捧腹大笑。主演《打城隍》的金川諒九一年赴北京拜師學藝,專攻丑角藝術。九九年在北京國際京昆票友大賽上獲得金龍獎。《打城隍》的劇本,就是由金川的恩師欒祖遜提供的。
練京劇經費自掏腰包
金川在劇中扮演平日好逸惡勞的窮書生嘎七,他的道白字正腔圓,將小人物機關算盡後的無奈和悲哀刻劃得淋漓盡致。京劇研究會的會員白天都有各自的本職工作,但一年到頭每週都要抽出三個晚上集體煉功吊嗓,場地是提前幾個月預約的。活動經費主要是由會員自掏腰包,演出收入只是小補。研究會成立初始,他們連戲裝都是請人按劇照縫製,後來才從上海買到正規戲裝。為節約開支,演員都學會勾臉譜。在東京請樂隊費用不便宜,他們就請中國京劇院幫忙錄製京劇伴奏帶。
京劇研究會的指導教師是旅日華人京劇演員孫國康和皆川嘉代(中國名趙紅)。他們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不約而同表示:「他們(日本的京劇戲迷)對京劇藝術的真誠令人感動。」皆川出身於梨園世家,祖父雲中鳳是著名京劇科班富連成的六大弟子之一,父親趙小春、母親曹佛生也是專業京劇演員,趙紅自幼受到父母的嚴格訓練,卻從未對京劇發生興趣。「雖然我按他們的期待考上戲校,成了專業演員,但仍挖空心思改行。於是我去學芭蕾舞,後來又考進中央歌舞團。」
定居日本後,皆川偶然認識了鹽澤等人,受他們熱情的感染重操已經放棄的老本行,當上了日本戲迷的指導教師。「我遠離了故鄉,才感到京劇是那樣美、那樣高雅;過去我有那樣優越的條件,卻把學京戲當成苦差,跟日本京戲迷相比,實在慚愧。」皆川的父親趙小春也伸出援手,這次公演的《送親演禮》原本沒有劇本,演出臺本是趙筆錄的。
鹽澤表示,日本的京劇迷逐年增加,而且觀眾層次廣泛,既有小學生,也有退休老人。她聽說中國京劇界為吸引年輕人編寫現代戲和請電聲樂隊伴奏,鹽澤認為京胡、月琴、鑼鼓的伴奏「最棒」,而中國媒體指責的慢節奏其實「一點都不慢」,這些都是京劇魅力之所在。不過鹽澤對中國京劇觀眾減少表示理解:「中國人經歷過封閉時代,近二十年才瞭解外部世界,但年輕人對外國文化感興趣是暫時的。他們會很快重新認識中國文化傳統的魅力。」(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