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場造假觸目驚心 這是99還是59年?

作者:南方日報記者 郭國松 發表:2001-07-01 07:1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58年大放衛星的歷史鬧劇,如同不散的幽靈,正遊蕩於鄂西北那片貧瘠的土地上---

1998年。「幽靈」光顧湖北省房縣,在神農架原始森林旁,演繹了一幕精彩絕倫的「洋相出在羊身上」的鬧劇。

1998年4月23日,湖北省扶貧攻堅工作會議在房縣召開,該縣施放了一顆「建立百萬隻商品羊基地縣」的「衛星」,會議代表被安排到一個「養羊基地」參觀時看到,公路旁漫山遍野到處都是山羊。不料,這顆「衛星」很快墜落----會議代表看到的山羊是從別處借來的,因擔心山羊彼此生疏不合群,「衛星」製造者們便在草上噴灑山羊愛舔的鹽水,使之馴服地接受「檢閱。」

會後,全省各地的參觀者接踵而至,各家的羊被頻繁借用,為避免混淆,只好在羊身上或耳朵上用油漆、墨水打上記號。

放「衛星」者果然官運亨通。直到一年後的1999年4月18日,這一大「羊」相,終於被《焦點訪談》曝光。

無獨有偶,距房縣不遠的丹江口市,也建成了「衛星基地」---畝產蔬菜13萬斤,10畝水塘產魚46萬斤……

一個村莊就是一個「數字衛星組裝基地」

縣級市丹江口地處湖北省西北部,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貧困縣。

然而,丹江口在這幾年內用連年翻番的數字,甩掉了「國家級貧困縣」這頂看似寒酸的帽子---

1996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丹江口市「脫貧先進縣(市)」稱號,該市據此宣布「實現整體脫貧」。1999年9月30日,現任丹江口市委書記張達華等人在《十堰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說:「過去的五十年是有史以來丹江口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10月17日,本報記者首度踏上已步入「小康」社會的丹江口市。這裡,一個個貧困的小山村和一組組如水銀柱般跳動不止的數字,形成了兩個極不協調的畫面。

早在今年6月,新華社記者在丹江口市調查時驚奇地發現,不少鄉村已經提前做好了1999年全年的《鄉鎮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統計月報表》。《半月談》雜誌隨即在第12期發表《荒唐的統計年報》,將丹江口市觸目驚心的「放衛星」黑幕揭開冰山一角。

且看丹江口這個「荒唐的統計年報」究竟如何荒唐。

在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元和觀村,7月份已做好的一份1999年12月份《鄉鎮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統計月報表》顯示:截至1999年底,該村已累計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2141萬元、銷售收入2079萬元,實現利潤54萬元,這三項指標均完成全年計畫的101%。

據村文書張大華證實,元和觀村並沒有工業,而類似的造假手段從幾年前就開始了,後來年年如此。1998年,該村年報工業收入為228萬元(本身為虛報),到了武當山區的年報上卻陡然變成了750萬元;該村年報的生豬存欄數275頭,出欄110頭,武當山區的年報分別將上述兩個數字改為450頭、1560頭……

與地處公路沿線、條件稍好的元和觀村相比,察院溝村可謂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這個村距丹江口市50多公里,對外不通公路,出入要翻越好幾座大山,全村5個村民組、57戶人家共212人,散居在荒涼的山溝裡。

這個村既沒有建專門的塑料大棚,更沒有蔬菜基地,村民們僅僅是在自家的房前屋後和自留地種點蔬菜,但1998年的年報顯示:全村夏季蔬菜播種面積13畝,總產量16.5萬斤,平均畝產1.26萬斤;秋季蔬菜13畝,總產量170萬斤,平均畝產13萬多斤!

這種被群眾戲稱為「用手一擰,水嘩嘩直流」的年報表,從上到下都知道是假的,連目前湖北省樹立的典型---「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閔德偉」所在的均縣鎮閔家溝村也未能倖免。這個村共有214戶、832人,1998年年報生豬出欄1300頭,存欄1400頭,全年共養豬2700頭,每戶養豬12.6頭;全年養雞8800只,戶均40只。

如果說上述虛報的養雞、養豬的數字尚算「保守」的話,那麼,該村年報的10畝魚塘產魚46萬斤、每畝產魚4.6萬斤的數字,則足以與1958年大躍進時所放的「衛星」相媲美。

不少村幹部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說,之所以在家禽養殖業上大肆造假,是因為丹江口地處山區,雖然以農業為主,但大部分鄉鎮人均只有幾分地,農業方面能造的假數字已經到了極限,最後只有在養殖業上大作文章。

在鄉鎮企業方面,所用的造假手段全是毫無花樣的胡編亂造,記者從所採訪的村蒐集到的1998年《鄉鎮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統計月報表》中看到,這些早已填好的所謂月報表,不過是將當年下達的任務按比例分成12個月,每月按一定的百分比增長,到了當年的最後一期月報(12月份),便「超額」完成任務,而且不能超額太多,剛好是1%。

據知情者透露,武當山特區1998年的年報儘管很認真地「編」了兩次,卻仍然淪為丹江口市的倒數第二名。武當山特區是丹江口市歷年來數一數二的財稅大戶,由此可見,其他鄉鎮的造假有多麼觸目驚心!

這已經成了一個盡人皆知的邏輯----沒有編不出來的數字,沒有完不成的任務!

編報表的過程就是做「填空」題
不會「填空」的幹部不是好幹部

10月18日,記者來到武當山索道下的大灣村。這個小村只有75戶、275人,人均4分山坡地,沒有水田,在盤山公路兩側、山坡上,目光所及,大都是低矮破舊的土坯房,使人很難想像,這裡就是人均純收入2500多元的小康村。

正是這個尚不富裕的大灣村,1998年上報的工業收入是320萬元。那麼,這320萬元的「工業收入」又是如何來的呢?

大灣村黨支部副書記瀋道元說:「當年下達的任務就是這樣定的,先由丹江口市下達到武當山特區,再由特區將任務分配到各村。在1992年以前還是比較實際的,一家一戶的統計,有多少就說多少,後來就瞎說了,因為沒法統計,只能按年初下達的任務報,一個管理區如果有一個村完不成任務,全管理區的主要領導就不能評先進,不能拿獎金,還要扣風險金。」

大灣村屬老君堂管理區管轄,記者瞭解到,早在年初的時候,管理區就已經將市裡下達的任務,層層分解到村,然後同各村負責人簽訂「生死狀」。

村文書王光才向記者詳細地描述了「編」報表的經過:「做年報時都要事前開會,比如1998年的任務,是在當年春下達的,11月份要開質化、量化兌現會,村書記、主任、文書全部參加,開完會後,書記、主任走了,我們留下來開始編。通常的做法是,先做個預稿(打草稿),送給領導看,他們認為完成了任務、達標了,才同意將數字填到正式的報表上。我們村沒有工業,320萬的產值也沒法填,管理區的領導說,填不好你就別回去。我問出了問題誰負責?他們說,領導負責。」

《半月談》披露丹江口造假醜聞後,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有關部門來了一撥又一撥調查人員。瀋道元說:「8月13日,特區有關部門來找我,他們就在村裡做了個虛假年報表,上級領導來調查時,讓我們拿這個假的去匯報。」

去年的事還沒搞清楚,今年的任務又擺到了王光才這位「小人物」的面前----1999年,他們分到的任務是:農村經濟總收入75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10萬元,銷售收入3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00元。

隨後,記者又來到青徽鋪村,這個村1998年放出的「衛星」是:農村經濟總收入159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76萬元,人均純收入2568元。

據村支書劉正強介紹,丹江口的問題被揭露後,有關部門到村裡來找他核對476萬元的「工業總產值」,最後被列入「工業」範圍的有:4個豆腐坊(每個每天賣一個豆腐,價值30元,實際已被列入飲食業收入);2個縫紉店;2個修理農具的鐵匠鋪;3戶木工……

這些拉拉雜雜的「工業」一共被算出48.1萬元的「總產值」,與476萬元仍然相差太遠。有關人員一再提醒劉正強:「還有沒有?再想想。」被逼急了的劉正強指著門口的公路和不遠處的鐵路說:「還有的就是路上跑的汽車和火車沒算上。」

劉正強證實,經過統計部門的初步摸底,全村經濟總收入最多不過295萬元,尚不足1590萬元年報的零頭。劉正強說:「老百姓很反感,說我們瞎報,實際上,人均純收入能有1500元就不錯了,有的家裡連黑白電視機都沒有,全村258戶,比較困難的有60多戶,最差的家庭連飯都吃不上,像這樣的在短期內不可能脫貧。」

經過連續數天的採訪,記者發現,這裡村村都在虛報,而且數字大得驚人,與制訂國民經濟宏觀發展決策密切相關的統計數字,在丹江口已被嚴重扭曲,遭到基層群眾的強烈反對。

遇真宮村文書姚精國憤怒地對記者說:「我被通知到管理區填報表,第一次填的是人均純收入1800元,沒有過關,第二次改為2200元,還是說不行。我把表一扔,說你們自己改吧,後來我也沒去拿。」

榮譽加身,貧困依舊,
打腫臉的胖子還要撐多久

經過幾年的「數字工程」建設,丹江口,這個昔日的國家級貧困縣早已「鳥槍換炮」----1996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72億元,比1995年淨增20億元;財政收入2.42億元,比1995年增加0.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07元,比1995年的1494元猛增713元,創造了年增幅達47%的「大躍進」式奇蹟!

這一年,丹江口捧回了第一塊「金字招牌」: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脫貧先進縣」稱號。隨後,省內大小媒體連篇累牘報導丹江口實現整體脫貧的經驗,幾近形成「丹江口現象」。

1997年,丹江口在「數字工程」建設上再接再厲:當年的工農業總產值達90.3億元,財政收入2.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76元,一舉跨入「全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行列。

1998年,丹江口市宣布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過百億元(100.97億元),財政收入2.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不僅再次「奪得」湖北省十強縣市桂冠,而且榮獲「全省經濟效益目標考核十佳縣市」獎牌。

然而,據十堰市有關部門披露,丹江口市一直存在著嚴重的財政「虛收空轉」問題,從1996年開始,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到1998年,其財政「虛收空轉」金額達11879萬元,另外,還在銀行貸款1700萬元抵交財政收入,才湊夠2.85億元,1999年,按照該市下達的3.2億元的財政收入計畫,其「虛收空轉」的金額又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但是,就在《半月談》曝光之後,7月29日,《十堰日報》在一版頭條《丹江口市工業經濟紅紅火火》的報導中仍然說:「截至6月,(丹江口)工業經濟實現利潤167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2.5%。」而十堰市經貿委的統計數據表明,該市工業經濟利潤僅比去年同期增長0.6%。

明知道是假的,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進行宣揚呢?

10月20日,記者採訪了丹江口市委書記張達華。

這位書記用一句話「精闢」地概括了當地的統計造假:「不準是絕對的,準確是相對的。」

記者單刀直入地提出了幾個具體問題:「1998年財政收入2.85億元有沒有水分?」

張達華:「這要分兩個口徑,一是通過地稅、國稅、農稅部門收到國庫的有1.67億元,二是預算外的一塊1.18億元。」

記者:「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實際有沒有這麼高?」

張達華:「這個我不能說,那是統計部門根據統計的一整套法規統計的,不是基層報的。」

記者:「丹江口市早在1996年就已經實現整體脫貧,那時候你是市長,幾年過去了,你認為丹江口的農民是不是真的脫貧了?」

張達華:「我們沒有脫貧,只是越過了溫飽線,是全省第一批越過溫飽線的縣級市,國務院授予我們脫貧先進縣市稱號,表明我們在農村脫貧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

記者追問今年年報怎麼報的問題時,張達華表示:「市裡已經開過好幾次會議,強調要確保今年的年報統計質量,準備在11月下旬召開有關領導和統計人員大會,同各鄉鎮長簽訂責任狀,哪裡出了問題哪裡負責。」

如果丹江口市的領導真的有這個勇氣,那麼,今年的年報結束後,將出現一個極端尷尬的局面----過去居高不下的「政績」必然一落千丈!這恰恰就是丹江口的主要領導最不願觸及的焦點問題。

9月15日,在丹江口市委就造假問題向十堰市委所作的一份洋洋數千言的書面檢討中,有一段話雖然空洞、客套,但很說明問題:「市委、市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脫離實際、盲目攀比,片面追求壯塊頭、增數字,而不顧客觀可能,搞諸如爭創中等城市和一些達標升級活動,下達過高的經濟指標,從而為虛報數字埋下了隱患,使經濟指標居高不下。」

這裡講的「壯塊頭」,在丹江口乃至十堰市都是公開的秘密。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近幾年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一直在鬧「獨立」----脫離十堰市,升格為省直管的副地級市。無奈,只是「塊頭」太小,不引人注目,經過這幾年的「數字工程」建設,丹江口的「塊頭」早已讓他身邊的窮兄弟們望而生畏,僅以1998年為例,丹江口財政收入為28575萬元,接近十堰市所轄的其他5個縣(鄖縣、鄖西、竹山、竹溪、房縣的財政收入共29551萬元)財政收入的總和。

據瞭解,丹江口市近年來所制定的那些超常規、違背科學規律的國民經濟計畫,無不出於「壯塊頭」的需要。當地不少有識之士告訴記者,丹江口的領導並非沒有意識到這種浮誇的後果,但是,數字造出來後,「政績」早已宣揚出去,如同騎上了老虎,想再下來就難了。所以,只能使「前仆後繼」,硬著頭皮也要撐下去,特別是鄉鎮、村換屆選舉之後,一些幹部一上任就被迫背上前任造假虛報的沈重包袱。

現在,面對基層群情激昂的打假呼聲,有關領導卻依舊按兵不動,丹江
口市委不僅沒有對新聞單位揭露的問題進行清查,反而放出風來要處理無辜的村文書,企圖轉移矛盾;湖北省有關部門竟然置虛假連天的造假事實於不顧,於9月16日作出了一份含有對新聞報導反調查意思的《關於對〈如此造假的統計年報〉一文所反映情況的核查報告》;一家權威新聞單位關於丹江口造假的「內參」已經發出,也被追了回來……

  武當山區委分管農業的組織部長謝用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了一連串的反問:「我們承認有水分,但這個問題全國都有,哪個數字是準確的?你說打魚的、養豬的,千家萬戶,你能家家戶戶去調查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