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弘道崇德,倡导以道德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鼓励人修身、知人、知天、成圣。(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写轮回文章时,涉及到儒家,过程中对孔子的一些状态有所感悟,其中包括孔子的修炼状况、孔子时常梦见周公等等。不过,此文所言只是笔者自己的一点浅薄认识,姑且试述,与诸君分享。
谈孔子信神及其修炼状态
孔子是在七十岁时,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的境界,而这个“法度”不仅指人间的法度,是指已达到很高层次的宇宙的“法度”,即宇宙一定层次的理。孔子是信神的,也是敬神的,他只是“不语”、“远之”。孔子虽然知道出世的东西,但其使命是做入世的事情,所以他不去讲“鬼神”之事。
孔子五十岁开始研究易经,且终其余生乐此不疲。易者,上日下月为易。顾名思义,易经所讲的就是天地之道。所以孔子五十岁以后所研究和追求的,就是天地之道。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文化的本源是那个天道。天道引领人道,人道则是天道的延续。
随着层次的提高,孔子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很多高层的安排,但这并不是借由天目看到的。例如,孔子曾跟乐官师襄子学琴,先是学会弹曲,接着掌握娴熟的技巧手法,随着琴艺的不断提升,进一步领会了这首曲子的内涵,他说:“我终于体会出作这首曲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面容黝黑而质朴,身材颀长而魁梧,高瞻远瞩,有着统治四方的王者之像,这不是周文王还能有谁呢?”
师襄子也证实了他的判断:“先生,您可真是圣人呀,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此曲的名字是《文王操》!”
周公是孔子敬重的人物之一。(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孔子经常会梦到周公
周朝是神安排那一体系的天人在人间留下“周礼”, 实际上定的是社会秩序,奠定做人的基本准则,展现的是生命之间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与义、德、忠恕、礼、乐等相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伦理结构,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重要范畴。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各种伦理关系。“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仪典、朝聘、冠婚丧葬、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履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行事,“立于礼”、“约之以礼”,说:“不学礼,无以立”。把“礼”的规范内化为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和谐的伦理社会为敬天地,位君臣,合父子,明长幼等,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笔者理解,“周礼”的外在形式很类似佛家的戒律,直接告诉人应有的行为准则,讲做人的规矩。
孔子身处的时代正值周室道衰,礼崩乐坏,纲纪散乱的时期,夏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面临危机。孔子经常会梦到周公,不是单纯的睡觉做梦,是周公在梦中给了孔子一些启示。孔子出生于鲁国,也是神的有意安排,因为鲁国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是对周朝的文物典籍保存最完好的国家,虽然仍不完整,但这已经是孔子能学习到最多“周礼”的地方了。至于“礼”,当然也是神有意传授给人的,并非人类凭空想像出来的。孔子梦到周公,则是周公通过这种方式在传授点悟孔子,完善孔子的思想,给后人留下应该留下的理论。
孔子一生弘道崇德,倡导以道德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鼓励人修身、知人、知天、成圣。
“道”是指天道,“德”是人德,即人的行为标准,人的德是建立在天道法则的基础之上的,人要遵循“道”。 孔子认为行“圣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才能达到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文化其实也是一种修炼文化,按照儒家思想去做人,纵使没有明确的在修道,但已经身在道中了。
(此文取自林禾 〈话孔子〉一文,此文经过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