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看中国)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欧洲人眼中的太阳王。法国传教士白晋,曾撰写《中国现状》和《康熙大帝》两本书,并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他的眼中,康熙是除了路易十四之外的另一个太阳王:威武雄壮,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举止不凡,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稍显鹰钩状。
令这位欧洲传教士赞叹不已的是,康熙“天分极高,思维敏捷,博闻强识,明察秋毫。具有经得起纷繁复杂的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并具有指定、指挥、完成宏伟规划的卓越才能。他的嗜好和兴趣均高雅不俗,与他的帝王身分十分相称。他为人公正,主持正义,倡导德行,爱民如子,具有服从真理的可贵品质以及克制情欲的惊人自制力。”
在饮食上,他吃的很少,从不铺张浪费,不追求精细的美食。
据白晋描写,皇城很大,仿佛一座瑰丽的城市,但从宫殿的内部布置上,特别是从皇帝的内室来看,却完全看不出这一点。皇帝的内室装饰着两三张壁画,金属镶嵌的饰物以及粗糙的彩色织锦绸缎……除此之外,能够称得上装饰的便是室内的整洁了。
康熙治国六十一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他一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臣下、诸皇子的言传身教流传至今。
康熙的《庭训格言》是对诸皇子的教诲,由雍正追述、整理而成。以下是他在庭训中关于妒嫉心的谈话:
康熙的《庭训格言》是对诸皇子的教诲。(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原文: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白话:
一个人立身处世,应当时时怀有宽容忍让之心。看到他人有得意的事,应当替他高兴。看见他人有失意的事,便应当心生怜悯。这种心态对自己实实在在是有益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妒忌他人的成功,对他人的失败幸灾乐祸,又怎么与人共处呢?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心术变坏而已。古人说过:“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存有这种心思的人,上天一定会保佑他。
从皇帝的角度看这篇庭训,康熙希望天下人都幸福,天下人都富裕。因为民之强弱决定着国家的强弱。民穷则国弱,民富则国强。那么人民有了得意的事,高兴的事,当然国君应该高兴啦。当人民遭遇灾难,生活困苦时,国君当然会为之忧心,怜悯百姓,想尽办法帮助百姓度过难关。民心才能由此稳定,国家才能由此稳定。
相反,如果皇帝总是与百姓的意愿相反,妒嫉百姓的得意事,幸灾乐祸于百姓的失意事,恐怕百姓早就揭竿而起了,这不但是在败坏君王的德行,还在祸乱国家,真是可怕啊。所以说如果君王都能以百姓之乐为己乐,以百姓之苦为己忧,上天怎么会不保佑这样的好皇帝呢?
一个人立身处世,应当时时怀有宽容忍让之心。(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原文:
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事恶事,转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此为戒。
白话:
世上的人心都不一样。有一种人,不记人的好处,专记人的坏处。如果人家有丑事恶事,就变得很快乐,如同自己得到了珍奇的物品。然而这样的幸灾乐祸的人,不知道他的心怎么生得这样的怪异。你们应当以此为戒。
虽然《庭训格言》为教导皇子之言,对于朝中大臣也是一样适用,因为皇子未成为皇帝之前,都是和大臣一样做着安民辅国的工作。朝臣之间,难免存在竞争,相互妒嫉,甚至相互倾轧。若能依庭训而行,则妒嫉之心可消,人有即为我有,人失即为我失。与人肝胆相照,朋友必定众多,争斗之心,也就慢慢消失了。这对于修身养性是多么有益啊。而且朝臣之间最容易相互伤害的显示之心也会把伤害减到最小。
当我们把别人的长处当作自己的长处时,显示的都是赞扬别人的优点,谁都不会讨厌这样的显示心,反而会觉得此人胸怀广大,可堪重任。这不就是在形成一个正气浩然,爱人如己的朝廷吗?于国于民,实为大大的好事一桩啊。对于那践行庭训之人,也必会得到上天的垂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