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限中俄汽车技术 評論:国家安全博弈的新焦点(圖)


2024 年3 月25 日,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小米的首款電動車小米SU7 型號在中國東部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家商店中亮相中國產小米汽車(STR/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3月25日,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小米的首款電動車小米SU7 型號在中國東部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家商店中亮相中國產小米汽車(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9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採訪報導)近日,加拿大副總理方慧蘭宣布,加拿大政府將效仿美國,禁止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車用軟體和硬體。這一政策立即引發了廣泛的國際關注,特別是在中加關係緊張的背景下。獨立時評人馮志強對此作出了深入分析,指出這不僅是經濟層面的舉措,更是國家安全和國際政治博弈的體現。

國家安全與經貿博弈

馮志強指出,加拿大效仿美國禁止中俄車用軟硬體的舉措,表面上看是為了保護本國市場,防止中國電動車過度佔領北美市場。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國家安全。他解釋說,聯網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還涉及大量數據傳輸,特別是車輛運行中的位置信息、通信數據以及車內麥克風、攝像頭等敏感數據。這些數據一旦被外部勢力利用,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馮志強特別強調,「這是國家安全措施,而不僅僅是經濟舉措。」他指出,隨著汽車行業的數字化和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動車已成為移動的數據收集平臺,可能被外部國家惡意控制,進而危及社會安全。因此,加拿大和美國的這一政策,不僅僅是出於經濟競爭,更是為了應對潛在的網路安全風險。

美國的行動:先行者的國家安全防線

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動作尤為引人注目。根據美聯社和路透社的報導,美國商務部正在擬定一項規則,禁止銷售配有中國或俄羅斯軟硬體的聯網自動駕駛汽車。這一措施被視為是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駕駛人隱私的關鍵步驟。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這與貿易或經濟優勢無關」,而是「完全是國家安全行動」。她還特別指出,車內的麥克風、攝像頭、GPS追蹤和藍牙等技術,都有可能被惡意行為者攻擊,甚至在極端情況下,敵對勢力可能通過這些設備控制車輛,造成道路事故和交通混亂。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今年8月,美國司法部官員就曾公開表示,來自中國的網路攻擊正變得愈加頻繁,尤其是針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破壞。美國的網路安全專家認為,隨著自動駕駛和聯網技術的普及,這種威脅只會增加。因此,美國計畫禁止中國和俄羅斯的相關軟硬體進入市場,是未雨綢繆,防止未來的安全隱患。

全球反應:歐洲開始警惕中國電動車

不僅是美國,歐洲市場也開始對中國電動車持警惕態度。隨著中國電動車快速佔領歐洲市場,歐洲各國對中國汽車中使用的大量軟體產生了安全疑慮。聯網汽車的感測器和通信設備,使其成為移動的監控平臺,能夠記錄並傳輸駕駛者和乘客的行為數據。這一功能無疑加劇了歐洲對中國技術可能帶來安全風險的擔憂。

馮志強認為,這一趨勢是全球範圍內的必然發展。他指出,美國的這項政策不僅將限制中國和俄羅斯的汽車進入美國市場,還會影響到全球其他國家對中國技術的依賴程度。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美國不應等到中國或俄羅斯供應商在市場普及時才採取行動,而應未雨綢繆,提前構建防禦體系。雷蒙多的觀點在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的表態中也得到了呼應。沙利文指出,美國有證據表明,中國已經在美國關鍵基礎設施中部署了惡意軟體,而聯網汽車的普及無疑會進一步增加這種風險。

中美貿易戰的延續與中國的反應

美國和加拿大對中國車用軟硬體的禁令,也被視為中美貿易戰的延續。中國駐美大使館上個月曾對此提出嚴厲批評,敦促美國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不要採取過度的限制性措施。中國政府認為,美國此舉是為了削弱中國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力,保護本土產業。儘管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和出口國,但其出口至美國的汽車總量並不大。然而,這一限制性政策仍將對中國電動車企業的全球布局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方面的禁令提案預計將在未來幾年逐步生效。根據報導,軟體禁令將從2027車型年開始實施,而硬體禁令則預計在2029年或2030年生效。這一時間表為中國製造商提供了申請「特定授權」的機會,儘管這些豁免的審批過程可能會非常嚴格。

建立安全技術生態鏈:應對未來挑戰

馮志強在評論中提出,西方國家必須在面對中國技術崛起的同時,構建自己的安全技術生態鏈。他指出,隨著技術的全球化,國家之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中國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崛起,使得其他國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保障本國的技術自主權。

馮志強認為,加拿大和美國此次限制中國車用軟硬體,標誌著西方國家開始認真對待來自中國的技術威脅。未來,西方國家需要更加緊密地合作,建立獨立且安全的技術供應鏈,以確保不再依賴中國或俄羅斯等潛在敵對國家的技術產品。這不僅是為了保護經濟利益,更是為了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馮志強揭示,加拿大效仿美國禁令背後不僅僅是一場經濟競爭,更是一場國家安全的博弈。隨著全球對中國技術的警惕不斷增強,未來世界各國的經濟政策和安全政策將愈發交織在一起。對於中國而言,如何應對這一全球性的技術封鎖,將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關鍵挑戰。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