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3年8月14日訊】杜蘇芮颱風挾帶的暴雨造成中國華北地區大洪災後,各地災損數據陸續出爐,光是首都北京就有近6萬間房屋倒塌、129萬人受災。分析人士表示,在官方疑似瞞報災害真相、粉飾太平的前提下,此次洪災損失之巨,恐怕是官方數字之10倍,中國已顯疲軟的經濟恐雪上加霜。
北京洪澇129萬人受災、6萬棟房屋倒塌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夏林茂在8月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稱,截至8月8日24時,此次洪災造成全京129萬人受災,房屋倒塌5.9萬棟,另有嚴重損壞的14.7萬棟房屋。因災致死者共33人,死因主要為遭洪水沖淹或因房屋倒塌而罹難,另有5人因搶險救援犧牲,以及18人仍失聯。此外,農作物受損面積達22.5萬畝,部分水利及山區基礎設施也嚴重損毀。
夏林茂坦言,最新公布的災損僅為階段性數據,具體損失仍持續統計中。
洪災重創的房山區則有6萬間房屋受損,6300餘輛汽車泡水,全區20萬畝耕地也全數淹沒,其中3.3萬畝絕收。
河北省因承接首都泄洪,災情同樣慘重。根據省會保定統計,截至8月5日止,共有110.7萬人受災,其中10人死亡、18人失蹤。另據保定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統計,當地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近人民幣170億元。
而災情最慘的河北涿州、霸州等地及位於東北的黑龍江和吉林兩省,都尚未公布災損數據。
救災款杯水車薪 分析: 地方真沒錢了!
相較各地災損之巨,中共不僅救災安排遲緩、下撥的救災款更是杯水車薪。
據官媒新華社報導,國務院總理李強8月8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指示各地區、部門貫徹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指示,切實做好防汛抗洪和搶險救災工作,以「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千方百計保障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保證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住所、有乾淨水喝、有病能及時得到醫治。」
報導稱,李強還指示,要抓緊修復災毀田塊,重建房屋,確保受災群眾在冬季來臨前,能夠回家或遷入新居溫暖過冬。不過,通篇指示中對中共中央打算髮放多少資金進行災後重建,隻字未提。
據中國財政部網站顯示,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8月8日緊急下撥7.32億元人民幣的「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來支持包括河北、吉林和黑龍江在內、總計9個省區市及北大荒農墾集團等單位,展開防汛救災、恢復生產的工作。
此前,財政部及水利部8月4日曾宣布,緊急下發4.5億元人民幣的「中央財政水利救災資金」來支持京津冀三省市修復受損的堤壩等水利工程設施。
洪災損失動輒百億,但中共現提出的救災重建款項僅區區十幾億元。對此,位於澳大利亞的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商學院教授史鶴凌認為,這凸顯了過去3年新冠疫情中,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在不惜代價執行動態清零政策後,財政恐捉襟見肘,不堪負荷。
史鶴凌告訴美國之音:「實際的損失應該比(官方)報導出來的損失,大致估計的話,至少10倍以上。非常奇怪的一些現象就是說,即使災情這麼大,但是中國政府投入(救災重建)的錢並不多,並不是他們不想投,實際上是沒有錢了。」
史鶴凌指出,早在此次洪災之前,河北和黑龍江等重災區早已舉債度日。其中,《彭湃新聞》於2月引述《中國債券信息網》披露的數據顯示,河北省所發行的地方債合計高達1026.73億元人民幣,名列全國第一。
7月進出口、製造業數據 中國經濟仍疲軟
不只地方財政吃緊,中國的新冠疫情解封半年多來,外界所期待的疫後經濟復甦也步伐蹣跚。中國海關總署8月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出口年減14.5%,創下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大衰退,進口也年減12.4%。
另外,國家統計局稍早公布的7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僅有49.3%,連續第4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
史鶴凌分析,中國經濟復甦乏力之際,這場水患無疑雪上加霜,由於政府並未提供實時補貼,災區民眾重建家園及企業復產之路勢必更加漫長,恐進一步削弱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
儘管災損數據不透明,但史鶴凌認為,中國經濟因洪澇而迭加的衝擊,恐長期受挫。
洪澇衝擊糧食安全 「青年返鄉」恐難行
位於臺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也持類似看法。他說,這場洪澇淹沒了不少傳統上被視為中國「糧倉」的重要地帶,例如,黑龍江省以生產「頂流稻米」聞名的五常市就有3,300公頃良田泡水,這勢必讓中國官方喊了幾年的糧食安全,尤其糧食儲備的質量與準備程度,受到挑戰。
另外,中國官方今年以來積極推動,讓在城市裡求職無門的農村青年返鄉,但一場洪災又嚴重衝擊到地方財政和農業,青年返鄉之路也恐難行。
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年初不斷討論到的青年失業率的問題,都是希望(青年)能夠下鄉,可是,現在鄉(鎮)一級的財政就出現問題,甚至到縣一級,後續我覺得,不管是賑災或者是整個就業,對於中國大陸的財政都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巨災之後,王國臣認為,受創的地方政府短期內應會持續舉債以維持運作,中央政府也將擴大糧食進口。但受到民間消費力下降的影響,中國對全球服務貿易和旅遊的貢獻也將大幅下滑。不過,糧食短缺將拉抬食品價格,或有助於帶動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回升,暫時緩解通貨緊縮的風險。
洪災衝擊中國經濟 影響恐外溢
多位接受美國之音訪談的學者坦言,他們擔心這場水患衝擊到的恐不止是中國的內部經濟,可能有外溢效果,進而影響到全球經濟。
澳大利亞學者史鶴凌表示,以中澳貿易為例,澳大利亞目前對中國的前三大出口品項,分別是鐵礦石、煤炭與教育,一旦中國經濟受挫,基礎建設熄火,對於鐵礦石和煤炭的需求勢必下降。
針對教育,中國留學生曾佔澳大利亞外籍學生總數的八成以上,然隨著中國民眾消費力下滑,現已降至50%以下,若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留學生佔比勢必進一步衰退。因此,澳大利亞各大學近年來未雨稠繆,積極赴印度及印度尼西亞擴展學生來源,也是一種「去風險」的措施。
位於臺北的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城直言,換言之,透過這場水災,國際社會恐見識到,中國對全球的經貿影響力正呈斷崖式下滑。
宋國城分析,中國曾以「基建魔人」之姿傲視全球,但其最關鍵的防汛基礎工程反遭洪水無情打臉,連帶影響國際形象。再加上近期進出口表現持續疲軟也拖累全球經濟,恐讓中國最終陷入所謂的「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亦即,中國在失去公信力之後,未來無論說什麼、做什麼來重塑正面形象,都將徒勞無功,也會動輒遭致負面評價。
宋國城告訴美國之音:「(中共)災難應變的能力讓全世界看出來,就是非常脆弱,也沒有一個足以宣泄的下水道,全世界都可以看得出來這點,中共無論是對內統治的強度、統治的能力,以及它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等等,都是出現一種雙向下滑的局面。」
對於此次洪災的災損,旅居德國的水利專家王維洛相當不樂觀,不過,他曾語帶諷刺地表示,這或許也能帶動中國後續的經濟成長,因為中國每一次災難後,災後重建的商機都非常龐大。他先前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預估,中共曾投入800億人民幣在河北涿州附近修復一座古鎮,現在這座古鎮被沖毀了,災損就是800億人民幣,若要重建,也恐得再花上一筆800億人民幣上下的資金。
他還說,中國去年在水利設施的建設工作上也砸了總計一萬億人民幣的投資,若部分設施遭此次洪災沖毀或中共發現這些設施無效,未來或會大手筆再投個一萬億人民幣。不過,中央財政有無能力支撐這樣的災後重建規模,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責任編輯:辛荷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