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像。清故宮南薰殿舊藏《歷代聖賢畫像》,紙本設色。(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又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出生在河南新鄭,後遷居河南滎陽,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他是中唐著名詩人,與李白、杜甫並稱「李杜白」,其作品影響極大。不同於其他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世時他的作品就已經得享盛名,並且廣泛流傳於各地、各階層,是唐代詩人中作品在生前流傳最廣的一位。他的作品也流傳至日本、新羅等東亞地區。
在早期的日本,《白氏文集》是日本文學漢化的最重要依據。他的代表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膾炙人口,不僅在中國人之間廣為流傳,還一直入選在日本中學生的國語必讀教材之中。由於在日本有眾多的白詩愛好者,前幾年仍有日本NHK電視臺的記者多次到河南洛陽專程訪問白居易的嫡系後人,那位白氏後人在電視畫面中娓娓道來的是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前4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一生詩作眾多,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因語言簡單又朗朗上口,也被大多數的中國人喜歡。這原是一首寫送別的詩,8句中有6句半是寫草的,裡面確實有著非常不簡單的內涵。全詩40個字:「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鞏縣縣令,因與當時的新鄭縣令是好友,又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日(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唐貞元十五年(798年)中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唐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卒於河南洛陽,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71卷。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曾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是中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其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廣泛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上的黑暗,抨擊了現實中的流弊。除諷諭詩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也獨具特色,為千古絕唱。白詩題材廣泛,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彫琢痕跡。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白居易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
官充翰林直言上書 得罪權貴左遷江州
白居易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已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2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著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令(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自11歲起,他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相傳他十五、六歲便隻身赴京闖天下,以一首「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震驚了當時的著作郎顧況。這位顧老前輩一向恃才傲物,極少推許後進。原先他還調侃前來投詩的白居易說:「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直到看了這首詩後,才不得不讚歎說:「有詩如此,居天下亦不難。」事實證明,他確實是慧眼識英才。白居易在29歲時,高登榜首,進士及第。
貞元十六年(800年)中進士之後,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2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貞元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出任盩厔縣尉,作《觀刈麥》和千古絕唱《長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這個期間他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10首,和《新樂府》50首,這些詩歌使權貴們切齒、扼腕、變色。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了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則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元和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此時的他仍能不畏懼權貴,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親因患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3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讚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當朝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凶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還誣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裡死的,他所寫的賞花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做左讚善大夫陪太子讀書,應該驅逐出京,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權貴們的原因還是在於那些諷諭詩。
獨善其身恬然自處 任職蘇杭政績斐然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不斷滋長。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在江州任職3年後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白行簡此時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於黃牛峽,3人相遊之處被稱為「三遊洞」。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惜白居易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之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後轉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出了他的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於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經疏濬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杭州「白堤」。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