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12月14日訊】北京當局的「雙減」政策發布近半年,相關措施陸續落實,有學者指出,部分地區為教培機構轉型非營利設下高門檻,造成無法轉型,變相對教培機構「清零」,是治理目標偏移。
據中央社報導,今年7月下旬,北京官方發布「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除了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課程不得在週末、寒暑假等節假日組織補習,對業者的發展也有許多限制,其中更要求企業的部分業務要轉型為非營利。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界面新聞》發表評論,稱政策發布半年以來,諸多跡象顯示,雖然「雙減」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可以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相關部門也制定了具體方案與時程,但實際上「營改非」之路並不好走。
熊丙奇說,目前「營改非」的政策正面臨三大不確定因素,首先是部分地方以「清零思路」應對,為「營改非」設定很高的門檻,造成沒有機構可以通過審批;其次,制定遠低於市場價格的「政府指導價」,讓非營利性學科類培訓機構很難正常經營,變相「逼退」有意「營轉非」機構;第三則是地方層層加碼,自行把高中也納入「營改非」統一管理。
熊丙奇表示,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未來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學科類培訓機構都可能清零。「清零學科類培訓機構,雖然讓人眼不見心不煩,但並不符合雙減的治理目標。落實雙減政策,不能發生治理目標偏移。」
他進一步強調,關停或清零學科類培訓機構,並不代表學生的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減輕了。在教育評價體系未進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學生及家長還仍有學科培訓需求。「如果沒有合法、公開的管道滿足這部分需求,家長就會請私教,學科類培訓就會轉到地下和家庭。但由於其過於分散,隱蔽性強,監管難度很大。」
除了營轉非的問題外,雙減政策使得部分行業巨頭紛紛退出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課程的補習業務,並轉型為素養教育、偏鄉教育等;此外,也傳出不少規模較小的企業因此關門大吉,後續衍伸積欠員工薪資、大規模裁員等問題。
責任編輯:靜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