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傳說中的「燕京八絕」究竟是啥?(組圖)

發表:2021-12-13 06: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燕京八絕,即是景泰藍、玉雕、牙雕、漆雕、金漆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
北京首都博物館曾經展出「燕京八絕」,也就是景泰藍、玉雕、牙雕、漆雕、金漆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圖片來源:Adobe Stock)

2016年8月至11月期間,北京首都博物館曾經展出「匠心築夢爍古今——燕京八絕」專題展。內容包括玉雕、牙雕景泰藍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京繡、宮毯這八大工藝門類,即被後人讚譽的「燕京八絕」。接下來就讓小編一一為您介紹這八絕吧!

燕京八絕,即是景泰藍、玉雕、牙雕、漆雕、金漆鑲嵌、宮毯、京繡八大工藝門類。燕京八絕「萌芽於燕趙,奠基於遼金,繁榮於明清」。它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峰。並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

一、玉雕

山東龍山文化玉鉞。玉石示意圖。
山東龍山文化玉鉞。玉石示意圖。

中國的傳統玉作有「南玉」和「北玉」之分,以北京為中心的「北玉」,是一種以雄渾莊嚴的氣韻與俏色巧雕的設計所聞名的特種工藝。

北京玉雕技藝源遠流長、深厚精湛,在製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遮瑕為瑜成為琢玉的重要法則。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狀、色澤、質地、紋理和透明度,創作出許多巧奪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無論在製作流程、器物造型還是構思設計上,處處體現出一種京城特有的皇家風範和文化氣息,是原宮廷玉雕工藝的繼承和發揚。

二、牙雕

清代乾隆三年,封岐雕象牙山水人物小景。
清代乾隆三年,封岐雕象牙山水人物小景。

遼、金、元、明、清等朝代均在北京建都,歷朝帝王把象牙列為皇家貢品,直至明清兩代,牙雕的精華技藝才專為帝王貴胄所有,長期封閉在皇宮高牆之內。來自蘇杭、廣州等地的牙雕藝人和北京本地工匠在彼此技藝的交融、借鑑以及帝王藝術趣味的影響下,經過幾百年的相互磨合、沉澱,形成了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牙雕工藝,呈現出華麗、莊嚴、富貴、典雅的風格,成為「北派」牙雕的代表。

三、景泰藍

明代掐絲琺瑯葡萄紋壺(左);明代銅胎掐絲琺瑯夔龍紋尊(右)
明代掐絲琺瑯葡萄紋壺(左);明代銅胎掐絲琺瑯夔龍紋尊(右)。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這種瓷器器物要先在銅質胎體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再將琺瑯質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因盛行於明朝景泰年間,使用的琺瑯釉又多以藍色為主,故得名「景泰藍」。作為一種宮廷藝術,景泰藍是明清宮中高貴的裝飾藝術品,是皇室權力與地位的象徵,製作工藝十分複雜,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吸收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過程,堪稱集中國傳統工藝之大成。

四、雕漆

清 乾隆 雕漆春壽寶盒
清代乾隆,雕漆春壽寶盒。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一種技法。由於色彩的不同,有「剔紅」、「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名目。北京雕漆是一項古老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始於唐代,興於宋、元,盛於明、清。

北京雕漆造型古樸莊重、紋飾精美考究、色澤光潤、形態典雅,並有防潮、抗熱、耐酸鹼、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是中國漆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北京漢族傳統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一。

五、金漆鑲嵌

清代日月光華墨(左);清代金漆龍紋硃墨(右)。
清代日月光華墨(左);清代金漆龍紋硃墨(右)。(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漆器的重要門類,已有七千年歷史,其工藝品種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豐富發展。北京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漆器產區,尤其是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園廠、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等,都為北京漆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並持續發展到現代。

北京金漆鑲嵌產品工藝門類繁多,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品種包括器皿、家具、屏風、牌匾、壁飾等,題材也十分廣泛。其中,鑲嵌類層次清晰,玲瓏剔透;彩繪類色彩艷麗,燦如錦繡;雕填類線條流暢,富麗堂皇;刻灰類刀鋒犀利,氣韻渾厚;斷紋類給人以飽經滄桑之感;虎皮漆類五彩斑斕,又似天然成就。

六、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它是用金、銀等材料,鑲嵌各種寶石、珍珠,或用編織技藝製造而成。花絲鑲嵌分為兩類:花絲,是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技法製成工藝品;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後鏨出圖案,鑲以寶石而成。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已有雛形,明代達到高超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涌規,很多成為宮廷貢品。花絲鑲嵌是一門傳統的宮廷藝術,其工藝複雜而且煩瑣,大的工藝就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八種。

北京的花絲鑲嵌具有明顯的宮廷風格,雍容華貴、典雅大方、珠光寶氣、富麗堂皇、做工精細、造型新穎優美,多飾以吉祥紋樣和傳統民族圖案,工藝上以編織、堆壘見長,還常用點翠工藝,即把翠鳥的藍綠色羽毛貼於金銀製品之上,效果更佳,在行業內和國內外都有深遠的影響。

七、京繡

京繡歷史上稱為宮繡,以北京為中心,輻射河北、天津等地,歷史上因大量用於宮廷、貴族的服飾、裝飾而成名。宮廷審美的要求使京繡在色彩、圖案、針法等藝術表現上形成特殊規範,造型和風格獨樹一幟,可謂「聚縟細膩而不亂,鮮艷富麗而不俗」,在明清兩代達到發展高峰。京繡以真金捻線盤成圖案,輔以絨線或平繡或打籽,遵循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原則,樣式豐富、技法講究、色彩富麗、裝飾性強。京繡的工具有繡針、繡繃、繡架等,繡線為金銀線、絨線。主要針技有圈金、平金、打籽等,講究「氣隨針走、繡法規範;紋路清晰、針腳均勻;暈色和諧、層次分明;鬆緊適度、布局合理」。

八、宮毯

宮毯,就是皇宮用的地毯。圖為康熙大帝玄燁。
宮毯,就是皇宮用的地毯。圖為康熙大帝玄燁。(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北京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南北一條中軸線,四方對稱布局嚴,外城內城加皇城,城城圍著紫禁城。大部分人一聽這個順口溜,就會猜答案是故宮,沒錯。不過在北京地毯行業,它形容的是「宮毯」。

顧名思義,宮毯,是皇宮用的地毯。用料工藝皆為上上品,在清代被大量使用,宮廷造辦處將它送上了藝術的巔峰,因此又被稱為「官坊毯」。

北京的毯兒行,即官坊毯。織毯技術西漢時期開始從西域傳入中國,到唐朝時期,中原地區的地毯製造技術大致成熟。大規模的織毯活動興盛於元代,明朝的官營織毯機構織造出一批高質量的官坊毯,而到了清代以後,官坊毯的圖案漸漸發展變化,反映出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藝術風格。發展至今的北京宮毯作品,在調動多種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充分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北京宮廷藝術,並向民間拓展。

北京宮毯織造工藝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織毯設備——機梁;二是織毯專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織毯的傳統工藝,即抽絞地毯和拉絞地毯。北京宮毯圖案設計精心、構思完美,選料、配線上乘,加工一絲不苟,既存皇家氣派,又有民間韻味,給人無窮的回味與遐思。



責任編輯:隅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