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詠月詩話 令人回味無窮(組圖)


古人向來有拜月、祭月、賞月、詠月等風俗
古人向來有拜月、祭月、賞月、詠月等風俗(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到了唐代,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人們有拜、祭月、賞月、詠月等風俗。中秋詩是明月的詩,此時月色皎潔,清輝無垠,普照四方,詩人從不同角度的感懷與想像,寫下了無數詠月佳句,意象豐富,內涵深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盡的韻味。

在眾多的詠月詩詞中,寫詠月詩詞最多的非詩仙李白莫屬。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態:寫山上月:「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宗之》)寫景如畫,給人以入仙入境的感覺。

有時亮透過籐蘿窺見,則又令人心清氣爽:「閒窺石鏡清我心,綠蘿開處懸明月。」(《廬山謠》)

另有水上月,望去又別是一種迷濛縹緲,李白喜歡月下泛舟,用他自己的說法叫作泛月,「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魏萬還王屋》)描寫出月夜泛舟鏡湖,水清岩翠,月照湖上,如印鏡中,秀色不可形容,人遊其中,如入月宮,舟行如在空中,飄飄欲仙。

李白言志時寫:「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送友時寫明月「與人萬里長相隨」;思友時「綠蘿秋月夜,相憶在鳴琴」;下山時「山月隨人歸」;乘船時「登舟望秋月」。他把月亮當作親密無間的朋友,有「邀月」,「琴彈松裏風,杯勸天上月」;有「待月」,「掃石待歸月,開池漲寒流」;有「步月」,「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有「舞月」,「手舞石上月,膝橫花間琴」;有「問月」,「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描繪了明月如鏡飛升,揭開煙紗般的雲霧,清輝煥發,廣照宮闕的美景……諸如此類,氣象萬千。

同是一輪明月,在詩人不同的心境中,便有不同的詩意。晉代陶淵明寫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田園居》),將隱逸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畫面中。詩人不與社會黑暗勢力同流合污,回歸自然,月夜荷鋤歸來的形像是何等灑脫。他在《雜詩》中寫的「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的畫面,描繪出萬里河山籠罩在月光之下,一片寧靜祥和、浩蕩遼闊的景象,也體現出其淡泊明志、隱逸的仙心。

月明風清的夜晚給人以澄淨、恬淡的氛圍。宋代蘇軾筆下的明月意趣無窮:「畫簷初掛彎彎月」,是新月;「銀漢無聲轉玉盤」,是滿月;寫春夜之月,有「淡月朦朧」;寫秋末之月,有「清夜無塵,月色如銀」。泛舟望月,「一江明月碧琉璃」;幽靜之夜,「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武衍寫的「弄月吹簫過石湖,冷香搖盪碧芙蕖。」(《秋夕清泛》)描繪出秋月玲瓏,風送荷香,詩人船頭吹簫觀月別有一番意趣。辛棄疾寫的「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太常引》),寫中秋圓月似金波,似飛鏡。「轉」而「磨」,既見其升起之動勢,又見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

詩人追求光明澄澈之境。宋代邵雍寫的《清夜吟》:「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描寫出月亮正走到天心、微風正吹拂著水面時,那種清美的感覺、欣怡的境界,難以言喻,有多少人能體會到呢。這裏詩人心靈之高潔與冰清玉壺般的明月之高潔,結在了一起,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表達出一種「物我相知,天人合一」的意境。

楊萬里的《好事近》:「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豔,看十五十六。」此詞中的「誠齋」、「萬花川谷」是詞人的書齋、花園名,花的芬芳、竹的正直、玉的堅貞,而月光朗照下的齋、竹、園不正是詞人超凡脫俗的精神世界的窗口嗎?詞人那種高貴、雅潔的品格不正呈現在讀者面前嗎?

唐太宗寫的《遼城望月》:「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暫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詩人收復遼東,登上遼城,但見明月初輝,光照遼碣(碑)。描繪出月光隔樹花如綴,微光漸明滿桂枝,筆下傳神,烘雲托月細緻入微,表達了「佇觀妖氛滅」的愉悅心情。宋代岳飛寫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滿江紅》)、「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登池州翠微亭詩》),道不盡的是詩人收復失地的報國壯志。

冷枚《文士賞月圖》
冷枚《文士賞月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明月跨越時空,亙古不變,閱盡人間變幻,是歷史的見證和永恆無限的象徵。白居易寫道「天地迢迢自久長,白兔赤烏相趁走」,李白寫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詩人感歎宇宙的無限和人生的短暫,油然升起對道和永恆之境的追求。

如劉禹錫寫的「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詩人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暢想遊仙宮,寫欲仙之感,表達出對神仙世界的嚮往。

圓月被視為團圓的象徵,當月行中天,光照天涯,四海共睹,此時人們怎不思念故鄉、親友及家鄉的一切?人們把思念、祝福、問候寄託於明月。唐代杜甫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捨弟》)露無夜不白,但感在今夜,故曰露從今夜白;月無處不明,但心在故鄉,故曰月是故鄉明。白居易寫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描寫出人們彼此互相牽念的心情。李白寫的《望月有懷》:「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由風景轉入心境,表達了月夜對友人的深深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此句千古傳誦,背景闊大,具有一種高遠深融的氣象,它沒有一個華麗的字眼,卻自然天成,道出了人們此時共同的心聲。在海天遼闊的境界中,那一輪明月究竟意味著甚麼呢?有著怎樣廣袤深邃的意境?一個「共此時」凝聚了萬代千秋天下億萬人民多少美好的期盼和祝福!

(文章原標題為:〈文史漫談:中秋詠月詩話〉)



責任編輯:衍淡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