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參與編纂《永樂大典》的畫家王紱(圖)

作者:戴東尼 發表:2020-04-11 14: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动用文人儒臣三千余人,辑古今图书八千余种,囊括前代关于政治、历史、伦理、地理等方面所有重要著作的一套丛书问世,明成祖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永乐大帝文治的标志,拉开了总结、整理传统文化典籍的序幕,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最难能可贵的是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很多采取原文抄录的办法,往往整段、整篇甚至整部书照抄下来。清代以来的学者从这部“大典”中分析出来的在当时已经失传的图书就达到了590种,其中有338种被收入清代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之中。《永乐大典》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藏于文渊阁中。据《进永乐大典表》记载,成书总字数约3.7亿字,一度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紫禁城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的书籍大量北运,在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而自此之后的二百年中,各种书籍和文章大量刊行,明朝学术上出现新的繁荣期。明朝末年,大典正本神秘消失了,有人说是毁于战火中。

王绂明洪武初年荐入翰林,擢为中书舍人。建文二年(1400年)隐居九龙山(即無錫惠山)。为惠山寺僧性海(普真)作《竹炉煮茶图》。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书被举荐进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50岁始授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北巡,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

王绂(1362年-1416年),孟端友石生无锡(今属江苏)人,明代著名画家。幼年聪颖好学,能书画,擅画山水墨竹,山水画有繁、简两种风格,繁笔线条较长,转折灵活,多用中锋,学元代王蒙、吴镇笔法。简笔则干笔、偏锋、皴擦并用,来自元代黄公望、倪瓒。因此,他的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明代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王绂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他画墨竹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多受北宋文同影响,兼收倪瓒、柯九思二人之长,经过长期的揣摩,形成独特风格,飘逸雄秀,纵横洒落。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明初王紱所繪之「北京八景圖」原為清代乾清宮舊藏,是現存最早描繪「北京八景」的畫作。此圖卷中八景各自獨立為單幅。依序畫「金臺夕照」、「太液晴波」、「瓊島春雲」、「玉泉垂虹」、「居庸疊翠」、「薊門煙樹」、「盧溝曉月」和「西山霽雪」八景。卷前引首有內閣首輔胡廣(1370-1418)永樂十二年(1414)十一月所作序文,序文提及「北京八景圖」有十三位文臣作詩112首,然今圖存詩不全,且缺畫家王紱題詩。畫無名款,均鈐「中書舍人」、「王氏孟端」二印。圖後均有景觀說明一則及大學士胡儼等七人的題詩。

整幅作品風韻別致,凡屋舍、橋亭、人物、煙雲、流水、無不精緻有神,頗有宋元山水畫的遺意。畫中所作近山用短披麻皴,苔點繁密,松秀華潤,狀似碎石,沉著有力。遠山經常一抹,平塗擦染,高曠空靈。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