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治時代以後,日本王陵在強化國民意識形態上,起到了重大的教育意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據宮內廳的統計數字,目前共有七百四十座墓園獲認定為天王陵墓,包括古墳時代的大王墳等,分布在一都二府三十縣。如果連同分骨所、火葬地、骨灰塚和疑似王陵,總數將達八百九十二處。這些天王祖宗的陵墓現在按照「文化財保護法」,全由宮內廳管理,派遣職員管理其中的四百多所陵墓,每年的維持費和工資大約是四億日元。雖然戰後的天王基於尊重新憲法的精神,拜祭先祖陵墓全屬私人性質,但費用卻多半出自納稅人。
祭祀天王之日
原則上,現代仍然保留的祭祖活動只限天王與他的直系王室成員參加。除了到陵墓參拜祭祀,東京王居仍設有稱為「三殿」的賢所、王靈殿和神殿,讓天王在宮裡進行拜祭。基於戰後《和平憲法》強調「政教分離」,戰前法定的《王室祭祀令》被取消,紀念傳說記載的日本誕生日「紀元節祭」因而被廢止,但它在一九六六年以「國家建立日」之名重新被設立為法定的公眾假期。而紀念每代天王誕辰的「天長節」也被輕化為「天王誕生日」,只做為公眾假期,沒有任何官方的慶祝活動。
換言之,現時天長節與紀元節祭都只是宮中的祭祀,與國民的關聯性則曖昧不明。
備受質疑之處
上述幾百所王陵大多由宮內廳管理,不許國民參觀和研究。也就是說,這些王陵是不是真的埋葬了古代天王,只有宮內廳才有判斷權,縱使外界諸多懷疑,但無從下手去解惑。因此在日本國內,一直有不少學者和質疑天王制存續必要的人士,批評宮內廳大搞神祕主義,繼續神化天王。但也有保守派認為這麼做合乎國家利益,是維護國體的妥善處理之法。
接下來要說一個更弔詭的事實。上述幾百處陵墓,其實是在明治維新後才獲得官方認證的,這不過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更有趣的是,在王家制度裡,除了照例拜祭供奉王祖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外,天王家並不存在祭祀先王的習慣。即使是傳說中的初代天王神武天王陵寢(即現時的橿原神宮),也是在幕末時期,才獲得確認並得到朝廷和幕府下令修葺,史稱「文久修陵」(一八六二年)。在這之前,歷代朝廷可以說根本不關心也不在乎神武天王陵寢。
橿原神宮:幕末時代,幕府與朝廷為了振奮人心,高舉「天王神聖,以抗外敵」的旗幟,在現在的橿原市找到一個山丘,做為第一代神武天王的王陵,即現在的橿原神宮,這裡在明治時代至二戰前,一直被視為聖地。(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文久修陵」的背景與當時歐美國家強烈要求日本開國,引發國家有識之士不安有關。當時的發起人宇都宮藩主兼幕臣戶田忠恕,希望藉修復神武天王陵來團結國家人心,集結力量,一致對外,獲得幕府與當時在位的孝明天王認可。話雖如此,不論是發起人戶田忠恕,還是幕府與朝廷,均沒有確實證據證明現在的橿原神宮就是神武天王陵,因為歷來沒有拜祭神武天王的定例。坦白說,「文久修陵」只是基於國家危機,以及當時盛行的尊王攘夷思想,突然發起的政治行動。
文久修陵之意義
即便如此,自「文久修陵」起,由政府主導的各天王陵修葺工程,陸續展開,從較著名、象徵國家光榮又有文獻可依(但不代表可信)的陵墓開始(如天武天王陵、神功王后陵和持統天王陵等),擴展到古墳時代的大王古墳。幕末至明治時代的修陵活動其實是展現「尊王攘夷」的一個行動,而且持續了數十年。
此外,除了修陵,國家祭祀儀式也隨之展開。一八七○年,「聖忌御祭典」、「御追祭定則」等法規先後完成,經過三十年反覆檢討修改後,明治政府終於在一九○八年九月制定了上述的《王室祭祀令》,規定每年必須舉行的國家祭祀日子,也直接影響到國民生活。同時,這些被認證的「王陵」,一律被神化為「聖跡」,獲得格外保護和尊崇,成為當時「政祭一致」的具體體現。
天王以國家之主、王祖子孫的身分拜祭諸先帝,使大多數在國民心中不足一提的歷代天王獲得大躍進式的重視,配合以《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為基礎的國史教育,這些王陵成為了日本國民學習國史時的「實物教材」和信仰象徵。這些突然升價十倍的王陵,自明治時代以後,在強化國民意識形態上,有著重大的教育意義。
但進入二十一世紀,王陵再次遠離百姓的生活和視線,成為一座座只可遠觀,但不知其詳的山丘。
(本文刪節自:胡煒權《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第一部+第二部套書》,時報出版,2019)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来源:時報出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