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伏波山馬援銅像(Gisling/wiki/CC BY 3.0)
東漢開國大將馬援,被光武帝劉秀拜為伏波將軍,世稱「馬伏波」。他像貌俊美如畫,見識高遠,氣概恢宏,「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兩千年後,豪言猶在耳畔。馬援一生戎馬,南征交趾,西平戎羌,為國驅馳,間關萬里。62歲時,邊亂又起,伏波將軍披甲上馬請戰出征,豈料途中染疾身死,又陷入「薏苡明珠」誹謗案,事情的發展會是如何呢?
平定隴西 非援不可
公元33年,建武九年,漢光武帝拜馬援為太中大夫,助大將來歙監諸將平定涼州。來歙奏言自王莽末年起,西羌就多次侵犯邊境,後來隗囂擁兵卻沒有能力討伐羌,現隴西已被侵為殘地,非馬援不能定。
漢光武帝拜馬援為太中大夫,助大將來歙監諸將平定涼州。(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光武帝璽書拜馬援為隴西太守。馬援派步兵騎兵三千人,在臨洮擊破零羌,獲馬牛羊萬餘頭,八千多羌人向馬援投降。還有拒不投降的羌人在北山上屯以精兵,馬援走小路,突襲其營,羌人大驚,遠遷到唐翼谷中,馬援再追擊,分遣數百騎繞到羌兵背後,乘夜放火,擊鼓呼叫,羌兵大潰。馬援因兵少,沒有窮追,收羌人糧穀畜產而回。戰役中,馬援被羌人射穿小腿,光武帝以璽書慰勞,賜牛羊數千頭,馬援把所有東西都分給賓客。
這時,朝中大臣商議想放棄掉金城。馬援上書說,金城完好牢固,易於防守,並且田肥土沃,如果讓給羌人,會為害不止,不可放棄。光武帝同意,於是金城原住民遷回三千餘人,郡中得以安居樂業。馬援又派羌人首領楊封聯絡塞外羌人,説服他們漢羌結好,不再擾邊。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各部聯合發動叛亂。馬援率領四千人前去征剿,到了氐道縣。羌在山上,馬援部署軍隊佔據有利地形,奪了羌軍的水草,且不與他們交戰,以逸待勞。羌人陷入困境,首領們帶著幾十萬戶逃往塞外,剩下的萬餘人則全部投降,於是,隴右清靜安定了。
廣開恩信 膽識超群
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6年,恩威並施,使得隴西兵戈漸止。他還注重廣開恩信,寬以待下,自己總政大要,細小具體的事情都交給其他官吏去做。這樣,賓客故人,日漸集中到他門下。
有一次,旁邊的縣發生報仇事件,官吏百姓們驚慌失措傳説是羌民造反了,很多人都奔入城郭。謀士狄道長獲悉後立即向馬援報告,請求關閉城門發兵討伐。這時馬援正與賓客飲酒,聽後大笑說:「羌怎麽敢再來進犯我。」他告訴狄道長回去,又打趣說:「膽小怕死的,可先躲到床下去。」後來風波平息,郡中人都對馬援的膽識十分佩服。
伏波論兵 與我意合
馬援從隴西卸任後,被徵召回京拜為虎賁中郎。他對經濟發展有獨到的見解,從前在隴西任上時就上書說,應當像過去一樣鑄造五銖錢。但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奏報認為不可,此事被擱置下來。等到馬援回京,求得三府之前的奏書,再次上奏並一一進行解釋申述。這次光武帝同意了馬援的奏請,重新鑄造五銖錢,效果好流通方便。
馬援特別善於講述歷史上的事情和人物故事,不論是講到三輔長者,還是鄉里少年,都極為動聽。皇太子,宗室子弟,以及在旁邊侍候的人,無不聽得入迷。馬援又擅長講述用兵方略,光武帝常常說:「伏波論兵,與我意合。」(《後漢書》)
北出塞漠 南度江海
中國歷史上,交趾又稱安南,位置大約在現在越南北部,秦始皇設象郡,漢武帝平南越國、設九郡,宋朝之前,交趾一直是中原皇朝的屬地。公元41年,建武十七年,交趾發生以徵側、徵貳兩姐妹為首的叛亂,叛軍很快攻下60多座城池,徵側自立為王。
馬援事朝廷,幾乎是邊地告急,就立即馳赴,可謂北出塞漠,南度江海。二徵叛亂,光武帝璽書拜馬援為伏波將軍,率水陸軍南下遠征交趾。
馬援領軍緣海路前進,隨山開道千餘里。公元42年,建武十八年春,馬援領兵與賊交戰於浪泊上,敵軍大敗,被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馬援再率精兵追趕徵側及其部眾,連敗賊軍,賊軍於是潰散逃去。第二年,馬援將二徵擒獲斬首,亂事大體平定。後來,馬援以大小樓船二千餘艘,戰士兩萬多人,進擊征側餘黨,斬獲五千多人,嶺南全部平定。
馬援在交趾4年,除了平亂,還採取措施治理當地,如劃分封溪、望海二縣,治理城郭,挖渠灌溉,以利其民。馬援又與越人申明越律與漢律不完全相同的十幾件事,以舊的制度來加以約束,自此以後越人都遵守馬將軍舊制。
因功受封 慷慨大志
馬援擒斬二徵,因功受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戶,他於是殺牛斟酒,慰勞軍士,從容地對官屬們說:「我的從弟少游常擔心我慷慨多大志,說『士生一世,只要有吃有穿,能乘坐在沼澤中行走的短轂車,駕御著行動緩慢的馬,做一個郡的掾史,守住祖先的墳墓,鄉里人都會稱讚說是個好人,這樣就可以了。至於追求更多的東西,那就是自找苦吃了。』當我在浪泊、西里之間,在賊未滅之時,下面是水上面是霧,毒氣熏蒸,仰望天上巨鷹踮踮墜落水中,想起少游那番話,感慨萬千。如今仰賴大家共同努力,幸蒙大恩,僥倖在諸君之先封侯晉爵,真是既高興又慚愧啊。」吏士們都伏地稱萬歲。
公元44年,建武二十年秋,馬援率軍從交趾歸來,很多朋友故舊歡迎慰勞,謀士孟冀也迎賀馬援。馬援對孟冀說:「漢武帝時期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才封了數百戶;現在我只有微小功勞,卻食邑三千戶,功勞小賞賜厚,何以能長久呢?先生有什麼能幫助我呢?」孟冀說:「我沒有想到。」馬援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後漢書》)孟冀說:「真正的烈士,應當是這樣的。」
鑄造銅馬 樹立銅柱
馬援善於識別名馬,在交趾得到駱越銅鼓,就以之鑄造馬的模型,回來獻給光武帝。並上表章說:「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後漢書》)古時相馬有術,馬援嚴謹地依據數家相馬標準,將名馬所具有的骨相集中在一個模型上,光武帝下詔立此馬模型於宣德殿下,以作為名馬的標準。
公元43年,建武十九年,馬援在交趾追擊二徵餘黨,立兩銅柱於林邑岸北以表漢界,是為馬援銅柱。馬援班師後,有遺兵十餘家留居銅柱旁不返,號曰馬流人。近800年後,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9年,馬摠任安南都護,於馬援銅柱處新鑄兩柱,史載「(馬摠)於漢所立銅柱處,以銅一千五百斤特鑄二柱,刻書唐德,以繼伏波之跡。以綏蠻功,就加金紫。」(《舊唐書・馬摠傳》)在越南脫離漢獨立之後,馬援銅柱從史書記載中逐漸消失。1272年元越戰爭休戰之際,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人到越南,尋找馬援銅柱,但未能找回。
廣西桂林伏波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未完待續)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