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乾地燥土地龜裂 高僧二徒青龍佈雨(圖)

作者:路聖石整理 發表:2019-04-16 04:0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崖下的潭中,有兩條青龍在此修煉。
崖下的潭中,有兩條青龍在此修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西山八大處」是北京附近眾多名勝古蹟裡面最出名的一個。從四平臺開始向上走,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還有盧師山上的證果寺

證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壽年間,名「屍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唐天寶年間,「感應禪師」盧師和尚在此修行,寺院因而改稱「感應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聖寺」,明下統景泰年間又易名「清涼寺」和「鎮海寺」,天順年間才改稱為現今的證果寺。

京城西山證果寺

證果寺沿西山餘脈盧師山而築,掩映於盧師山腰綠蔭深處。山門建在高台上,與殿堂處同一水平面。離寺門十多米處,有一眼一丈見方的水池,名「青龍」。多雨時節,潭水常溢出池口且冰涼可人。

山門內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結構巧妙,玲瓏剔透。正殿前有恩碑,碑後有一口大銅鐘,高約二米,直徑一點二米,上刻〈摩訶般若波羅密心經〉正楷經文,字體雋秀端莊。

寺院西北角,有一座造型別緻的石門,楹聯刻著「曲逕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過此門,有一條石子路,穿過涼亭約50米,便是幽谷天成的「秘魔崖」。

秘魔崖是一塊從山頂懸空伸出的岩石,向下斜伏,其狀像獅子張口,岩石中有個石室,面積約50平方米,隋唐時盧師和尚居於此,因而人們稱此山為「盧師山」,岩洞稱「盧師洞」。相傳,唐朝天寶年間,盧師和尚在此修禪,並收兩條青龍為徒。

盧師和尚收復青龍

盧師名卓錫,浙江人。相傳他年老辭官,欲擇山修行。於是便自造一葉獨木小舟,孤身一人從江南乘舟向北漂流,不用篙櫓、一任小舟隨波而行,舟所止處就是其修行去處。

這一天,小船沿著永定河支流來到了燕京郊野,盧師棄舟登岸,見四周山色蔥蘢,林泉秀美,溪澗幽深。又見秘魔崖下洞空如室,欣然歎道:「此吾居也!」於是便稍事清掃,入室梵修。

可是沒想到,秘魔崖處其實早已有主人了。原來,在秘魔崖下的青龍潭中,有兩條青龍正居於此修煉。這二龍說起來還頗有來歷。

很久以前,這兩條青龍潛匿於黃河龍門,不時噴妖氣為害百姓。大禹治水經過龍門時,為民除害,一舉將龍窩用神鍬剷除,二龍出來爭鬥,但是都不是大禹的對手,結果悻然逃至苦海幽州,隱藏在秘魔崖下的青龍潭中繼續修煉。

不想,盧師前來,一下子就佔據了青龍潭上方的秘魔崖,二龍不禁心中大怒,決定一定要把他趕走,而且還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一天傍晚,秘魔崖上空忽然烏雲密佈,風雨大作,兩條雨柱從天瓢潑而降,直貫秘魔崖。盧師當時正在石室中小睡,忽然大雨臨頭,驚醒時已經渾身透濕。仰頭一看,原來是兩條青龍正在空中噴雲吐霧,翻騰盤旋。

盧師不慌不忙,伸手拿起案上的銅缽,施展神通將雨水一下子盡收於缽中。接著,又向銅缽中吹了三口氣,那銅缽便霍地騰空而起,直奔二龍飛去。只聽一聲霹靂,缽水炸開,只打的二龍骨酥筋麻,雙雙跌入潭中。

沒過幾日,忽有兩童子自稱大青、小青,前來拜師願為沙彌,以擔柴燒飯侍奉盧師,盧師也未問兩童子的來由,就收下他們。兩童子天天早晨起來,幫師父掃地、做飯、砍柴,剩下的時間,就在山崖下的深潭裏游水嬉戲,而盧師呢,則是一心一意地唸經。

青龍布雨

就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後來適逢北方大旱,土地龜裂,莊稼都無法播種,皇帝頒詔聘請祈雨者。二童子聞聽,稟明盧師,盧師知二人有降雨之術,所以欣然允諾。

二童子揭下皇榜,回至寺中,縱身躍入青龍潭,化作一大一小兩條青龍,騰入空中吞雲吐霧、普降甘霖,旱情頓解。原來,二童子就是那兩條青龍,因受佛法感化而棄惡從善,行雲化雨。

盧師因此名震京師,被皇帝詔封為「感應禪師」,又賜封其所居之山為盧師山,更勅建了「感應禪寺」以表彰盧師勳德。迄今,在盧師像的兩旁,還塑有二童子(二青龍)像侍奉。

相傳,明宣宗敕封大青小青為龍王,春秋祭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來此遊覽,二龍現形於洞旁,長不足尺。「感應禪寺」的住持和尚告訴乾隆,這就是二龍王。

乾隆笑著說:「區區小蟲,何以為王?」話音未落,二龍猛長,飛騰山間,頭尾因山阻隔已不能見,僅有龍爪一隻自山上垂下,青鱗閃閃發光,高與山齊,驚得乾隆瞠目結舌,遂封大青為「靈威」,小青為「普化」,龍爪始收回。現在證果寺門外的平台上,保存著南浦和尚所立的碑記,記載了這個傳說。



責任編輯:岳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