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光刃物社長實光俊行。(圖片來源:實光刃物)
【看中国2018年7月26日訊】實光刃物(jikko)是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一家生產刀具的公司,它有自己的直銷商店。第一代創業者實光伊太郎繼承併發揚了有堺市偉人之稱的千利修「一期一會」之精神──「雖是萍水相逢,但我們也要互相以誠相待」。這也是實光能夠百年不衰的根本所在。
一走進實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凸顯歷史風貌的門欄,它與通向展示廳的筆直的石板路相連,好像讓人感到時光倒轉,回到了創業當初的實光時代。這個設計帶有京都的韻味。之後展現在眼前的是明窗設計的現代風格建築。與印象中的刀具製作工廠的印象完全不同,這兒非常乾淨,而且刀具製作過程隔著明亮的大玻璃窗都能直接看到。順著鐵製的樓梯上到二樓後,讓我們看到的是現代派設計但不失典雅的展示大廳。這裡擺放這各式各樣的刀具,真是令人眼花繚亂。
年輕的社長
實光俊行是實光刃物公司的第四代社長,據他介紹,實光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從創業以來一直向客戶(從事日本料理的廚師)收集反饋,一起研究如何製造出更加適合不同用途的刀具,最終製作出了現在這種成型的刀具。但為什麼這個年輕人會繼承這樣一份需要吃苦受累的家業呢。因為在當今的日本,很多年輕人都不願繼承祖業,很多的傳統工藝就是因為沒有承傳者而不得不關閉失傳的。實光社長幼年時代的經歷可以讓我們找到答案。
實光社長從出生時就是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父親是典型的只知埋頭苦幹的人,而母親卻是一位愛說愛笑、臉上從無愁容的典型大阪母親。這位母親給孩子們傾注了自己所有的愛。這使實光社長從小就很自然的萌發了想對別人好、想幫助別人、想成為對別人有益之人的想法。
那時實光公司得到了大量訂單,忙得不可開交,有時會加班加點到半夜。實光先生就開始幫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就練就了一雙靈巧的手,直到上大學,他基本上掌握了整個刀具的製作流程。
在日本,即便是被指定將來繼承家業,也得從零做起。大學畢業後實光俊行進入公司,從跑客戶的工作開始做起,經歷了很多也吃了很多苦,但他沒有退卻,同時在刀具製作上變得更加純熟。在第三代社長也就是他父親60歲生日時,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他接任了社長的位置。他的父親對他講了一句話:「做出的刀要讓客人用到10年、20年才行。」
實光的最大危機與大客戶的出現
實光社長既是是職業匠人又是經營者。他在職業生涯中遭遇過佔銷售量40%的大客戶突然解約,銷售量急速下降,公司馬上就要面臨破產的狀況。雖然他也努力做銷售,但未能挽回局面。雖然他很苦惱但還是認認真真的做著每一把刀,因為他總是記著母親經常講的一句話:「總會有辦法的。」這其中顯示出她母親的一種從容不迫的氣概。
就在這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一家很具實力的大商社找到實光先生說實光的刀具質量很好,願意銷售。實光先生覺得這是自己認真做事得到的回報。之後又新增加了很多客戶,實光的知名度也上來了。通過這件事,實光社長真切地感受到產品質量的把關是如此的重要。
堺在日本刀具製造業的歷史地位
實光刃物這家公司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這跟其身處堺市不無關係。在五世紀左右、被稱作古墳時代的堺的周邊被建起了很多的古墳。被稱作世界最大古墳──仁德天皇的古墳就坐落在堺。古墳的建造帶動了制鐵技術的發展,鋼鐵技術也是在這個時期被引進,也是日本鋼鐵製造的開端。
之後經過了平安時代後期武器的製造,南蠻貿易時代菸草刀具的製造,一直到文化成熟期安土桃山時代出現了高品質的刀具。到了江戶時代,沒有了大規模的戰爭,日本刀的製造工藝就被應用到普通刀具的製造上了。現在我們見到的各種各樣的刀具也是在這個時期就都有了。
1982年堺打刃物被認定為傳統工藝品,2007年「堺打刃物」、「堺刃物」取得了地域商標註冊,堺的刀具成為了最高級刀具的代名詞。
開創刀具製造業的新篇章
實光社長在吸收年輕人進入公司成為後備力量上下了很多功夫。他改變了以往刀具製造工廠的髒亂的印象,用明窗做設計,增加了職員與職員、職員與客戶的互動。
他還特意培養年輕人與客戶的溝通能力,盡量與客戶多接觸,傾聽客戶的聲音,直接感受自己做的刀具給別人帶來的滿足和幸福,從而成為自己更加努力的動力。
在實光公司沒有加班,到下班時間就關店門,這在加班是家常便飯的日本來講,真的是很少有的。
在實光進門處那個具有歷史風貌的門欄的最上方有一盞四面見方的燈。當夜幕來臨,從這盞燈中向四面八方射出既柔和又散發著內在力量的光。這是「一期一會」的精神。對客戶,對家人,對職員,實光的這一切都貫穿著這個內涵。
責任編輯:申思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